2022/01/14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3版:社会

画家林志明用画笔再现老漳州的风土人情、闽南话俚语的诙谐幽默——

流淌的时光,别来无恙

创作中的林志明

“府埕里的小贩吆喝着,打拳卖膏药、江湖杂耍等也聚集于此。锅边糊、蚵仔煎、卤面等漳州小吃应有尽有。中山公园的唐泗滨讲古、锦歌社……”一幕幕古城市井风光、民间风俗深深印在漳州本土画家林志明的记忆里。他拿起画笔,创作出一套60多幅的《漳州古城风俗画》。每幅作品都围绕某个主题,用三四个小画面组成“故事”场景。林志明还与其学生陈思敏共同创作了《闽南十八怪》。创作者选用了“坎狼”“尼奶奶”“画符人”“妖渣某”“杜噶嘴”等闽南话俚语,以幽默风趣的绘画形式和调侃文字解说来表现,更适合当代年轻人文创喜好。日前,这两套绘画系列作品在漳州艺术馆二楼展出,画展将持续至2月20日。

今年66岁的林志明是土生土长的漳州人,家住古城府埕。他从小就喜欢画画,长大后拜王振裕为师学画,并考入集美大学学习国画。毕业后在漳州二中当了30多年的美术老师。退休后,林志明萌生了用绘画记录漳州市井生活、民间风俗的想法。“小时候每当我父亲发工资时,都会带我们去太古桥吃牛肉面、看电影。这是我每个月最期待的一天。”林志明儿时的记忆,也是很多老漳州人的乡愁。林志明想把漳州逐渐消逝的市井风光、古老的民间风俗用画笔“凝固”下来,让下一代回望古城的过往时,有寻根溯源的根据。

要创作,先备课。五六年来,林志明潜心收集整理资料。“我收集了漳州南门头以前的旧照片,到许地山、杨骚的故居实地探访,把老一辈口中的传说整理成文字。”府埕、南门头、太古桥……这些漳州人记忆深刻的地方,在林志明的笔下生动呈现出来。在《漳州古城风俗画》系列绘画《太古桥》里,大众电影院、太古桥炒牛肉面、豆花粉、捏面人……这些地道的老漳州元素充满了温馨的人情味。

《漳州古城风俗画》系列绘画作品展现了漳州几百年来的历史演变。从朱熹任漳州知府大兴文教,到太平军攻入漳州;从陈炯明建闽南护法区,到毛泽东率领红军攻克漳州;从漳州城里城外的风景名胜,到大街小巷的民俗民风。一幅幅画作展现了漳州人的衣食住行、文化宗教活动。“绘画好比一台时光机,直观地带我穿越过去,浏览漳州的历史人文变迁。”观展的市民黄先生说。

林志明主创的另一系列作品《闽南十八怪》颇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林志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绘画创作。他的学生陈思敏通过电脑将他的绘画合成最终的作品。作品选取十八个常用的闽南话俚语,通过动物化、拟人化的形式来诠释俚语所表达的意思。“闽南话是闽南文化的结晶和记录符号,表达力强,语句丰富,还有许多双关语。可是现代很多生活在漳州的年轻人不会说闽南话了。为此我选用了几个常用口语,让大家一看就明白,借此也普及一下闽南俚语文化。”林志明说。

不同的绘画作品都包含着林志明传承闽南文化的一颗初心,“因为我是一名老漳州人,也是一名老师,有一种使命感去传承闽南文化,把闽南语更好地推广开。”接下来,林志明还会继续创作相关绘画作品,“希望大家能更重视闽南文化,让更多闽南文化的校本教材走进课堂。”

⊙本报记者 李立平 文/图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