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4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5版:健康

听力突然下降要快就医

⊙张洪军

如果眼睛突然看不清,绝大部分人会心急如焚地去看医生,而如果耳朵听不清,很多人却会选择拖一拖,直到症状加重,才去医院检查。这种对听力的忽视,让不少患者错失突发性耳聋的最佳治疗时机,造成永久性听力障碍。若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听力急剧下降就应怀疑是否为“突聋”,“突聋”发作时程度因人而异,多数人是单侧听力下降,也有少数是双侧。近年来,中青年“突聋”呈上升趋势,相当一部分“突聋”患者发病前均有劳累及精神紧张。如果延误治疗的话,严重的可能造成永久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通常的诊断标准为: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听力下降;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分贝以上的。突发性耳聋按程度又分为轻度耳聋、中度耳聋、重度耳聋和全聋。

突发性耳聋主要临床表现为,多数是单侧听力下降,有些患者可伴有耳鸣、耳堵塞感、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从目前看,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尚不明确,很多致病因素都可能导致,血管功能障碍是引起“突聋”最常见的原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会引起突发性耳聋。另外,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等也会诱发突发性耳聋。

近年来,“突聋”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人,微血管已有病变,比较容易发生“突聋”。此外,过度疲劳、焦虑紧张、熬夜等,也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而大脑供血不足会波及耳蜗,引起耳蜗缺血缺氧;耳蜗里的毛细胞是感受形成听力的重要结构,它非常敏感,一旦发生缺血缺氧,就会引起耳蜗毛细胞损伤,容易发生突发性耳聋。此外,病毒感染也会使听力下降,还有,如一些年轻人长期处于KTV、迪吧等噪音环境、长时间使用耳机听音乐等,都可能造成听力下降或引起突发性耳聋。

目前,突发性耳聋治疗手段以药物为主,常用的治疗药物有以下几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改善内耳微循环药、抗凝药物、血管扩张药、神经营养类药物等。还可以配合针灸、高压氧等治疗手段。治疗期间,建议患者低盐清淡饮食,放松心情,好好休息,不要着急。伴有眩晕的“突聋”患者听力恢复较慢,患者要有心理准备。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多由于原发病造成血管病变引起,需对原发病进行有效的控制。

要提醒的是,对于突发性耳聋的治疗,就如同脑中风一样,越早治疗效果越好。突发性耳聋治疗起来并不难,难在很多人对这个病不重视。特别是患病初期,听力损失不明显,很多人不考虑马上就医,反而会想是不是上火了,或者是最近压力太大,休息休息就好了,殊不知这一拖再拖就耽误了治疗。“突聋”是急症,治疗效果直接与就诊时间有关,发病24小时内是黄金治疗期,越早治疗听力恢复的可能性越大,通常发病一周才来就诊效果会差很多。门诊经常遇到发病一个月甚至数月才来就诊的患者,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甚至造成了永久性的耳聋。

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听力恢复;不良的习惯可以使听力进一步恶化。病人应该知道避免接触噪声、加强身体锻炼、保持开阔的心胸、患感冒及时治疗、不用耳毒性药物、避免耳部外伤和感染等。有糖尿病要控制血糖,高血压要及时服用降压药物,还要戒烟和改掉其他不良生活习惯。应定期复查听力,了解听力是否有提高,有时候轻度的听力提高是不为患者所觉察的。“突聋”患者听力的改善是缓慢的,并不像“突聋”那样是突然发生的。

心理咨询不容忽视,心理咨询应该在“突聋”诊断的同时进行。“突聋”患者多处于焦虑状态,性格变得孤僻。发生“突聋”时他们常想到的是:我的身体状况又变坏了,不会是老了、不中用了吧?好耳朵是否也要受到影响?这些消极心理不利于听力恢复。医生应该给患者提供实际病情。过了3个月听力仍没有恢复的“突聋”患者也不要失去信心,虽然药物治疗失败,但听力部分的恢复仍有可能。即使听力已无法恢复,也应保持平和的心态,以防耳聋进一步加重。

合理选配助听器。单耳听力下降也要选配助听器,很多患者对助听器有抵触情绪,除了经济情况,也有心理上的原因。当单侧听力损失,听力正常耳或听力较好耳暴露于噪声环境时,交流能力会大打折扣。因此,一旦患者的听力状况稳定下来,还是要考虑佩戴助听器。助听器选配并非越贵越好,要因人而异,兼顾维修方便、佩戴舒适的原则。例如很小的耳道内助听器,并不适合于活动不方便、听力较差的老年人。

最后,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预防“突聋”的发生,应做到:1、预防耳部外伤和感染;2、尽量不要用耳毒性药物;3、防止感冒和疲劳过度;4、心态平和、情绪稳定;5、避免噪音和爆震;6、积极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