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9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4版:社会

《一剪系两岸——闽台建筑剪瓷雕的艺术芳华》出版发行

行摄海峡两岸 用镜头诠释屋顶上的艺术

作者林瑞红:让剪瓷雕重回大众视野,推动两岸文化交流

▶台湾省云林县北港朝天宫《天官赐福》作品 林瑞红 摄

◀东山县铜陵镇关帝庙太子亭《狄青与王天化比武》作品 林瑞红 摄

林瑞红在金门县水头了解剪瓷雕的故事谢琳娜 摄

行走在福建、台湾的乡间,人们会被一些古朴的建筑如寺庙、宗祠的屋顶所吸引。在这些屋顶上,造型生动、色彩鲜艳的人物、花鸟、虫鱼的雕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双龙戏珠、八仙过海、桃园结义、双凤朝阳……许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说故事,通过这些雕塑,被凝固在屋顶上。它就是留存于我国福建、广东、台湾等地的民间建筑艺术,在福建,人们称之为“剪瓷雕”;在广东潮汕等地区,通常称之为“镶嵌”“嵌瓷”;在台湾,它被称为“剪黏”“剪花”。这项传统技艺流传已多年,但随着时代发展,它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4月30日,诠释海峡两岸剪瓷雕技艺的大型图书集《一剪系两岸——闽台建筑剪瓷雕的艺术芳华》在漳州举行新书发布会。此书以闽南、台湾和粤东的传统建筑屋顶上的剪瓷雕艺术为切入点,探究解读闽台千百年来独特的屋顶营造文化,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了传统建筑里闽台独有的美学之人文价值、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随着新书的发行,剪瓷雕艺术再次引起社会关注。

“让剪瓷雕重回大众视野。”这是此书作者林瑞红著书的初衷,他长期醉心于闽台民俗的记录和交流。1999年开始,他行走于两岸,将镜头对准这些“屋顶上的艺术”。

林瑞红在文化系统工作,他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摄影。工作之余,他总是背着相机奔走于闽南、台湾的大街小巷,去寻找记录海峡两岸人文民俗、风土的建筑。“最开始我并没有刻意把镜头聚焦在剪瓷雕这一项屋顶上的艺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剪瓷雕技艺正日渐消失,我想用文字和镜头把这一项技艺记录下来。”林瑞红说,“记录是为了深入研究它,有更好的借鉴,从而用心呵护它、发展它。”

十几年的拍摄,数年的图片整理归类、文字资料的查阅,林瑞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最终完成了这一本书。“闽南地区有剪瓷雕的地方我基本上都走过,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十次前往台湾拍照。”每次拍摄完成,林瑞红都会做好图片归档和文字资料的整理,每张图片都清楚地标注了拍摄的时间、地点,拍摄建筑的类型等信息。向记者介绍书本里的图片时,林瑞红第一时间就能回想起照片拍摄当时的场景。“书中380余幅照片是从数千张照片里挑选出来的,用6万余字的文字描述,除了剪瓷雕本身,还可以了解与剪瓷雕相辅相成的各种构件,如燕尾翼、脊堵、垂脊、规壁、山花、假四垂等,以及一代代名匠们的精湛技艺和他们对艺术人生的执着。”

拍摄剪瓷雕时,林瑞红会去挖掘剪瓷雕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匠人的身份来历。在拍摄台湾学甲慈济宫时,林瑞红了解到修缮工作是由叶麟趾主持,叶麟趾的父亲是漳州平和县芦溪镇人。为了考究叶麟趾的身份,林瑞红在台湾询问当地人,又跟平和的友人去查找叶麟趾父亲的资料,从而验证了叶麟趾的身份。“剪瓷雕为何人所创,已难以考究。随着漳州与海外文化交流的密切,这种传统技艺,逐渐在台湾地区传开。台湾的匠人很多都是从福建、广东过去的,两岸的剪瓷雕技艺一脉相承、师出同门。”林瑞红认为,从剪瓷雕的技艺就能看出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著述《一剪系两岸——闽台建筑剪瓷雕的艺术芳华》,也将有益于推动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增进两岸友情亲情。

未来,林瑞红还将继续创作剪瓷雕相关的图文作品,他计划撰写一本《闽南剪瓷雕匠师》的作品,讲述剪瓷雕匠师的精神境界和生活领悟,为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亲情传达、艺术融合奉献一点力量,让纸墨里的剪瓷雕映衬出屋顶天际线的壮美。

⊙本报记者 李立平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