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枣成熟季,果园采摘忙。 本报记者 游斐渊 摄
比鸡蛋还大两圈儿的个头,一口咬下去“咔嚓”一声,莹白细嫩的果肉在咀嚼间蹦出满口爽脆,鼓着腮帮子也顾不上说话,任凭清甜的汁水肆意往喉咙里流,一边“嗯嗯”地直点头,一边酝酿着吃完果肉后的第一句感慨:“好甜呐!”
在长泰区陈巷镇,一种名为“雪梨枣”的青枣品种,刷新了我们对青枣的认知。这里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及适合种植优质青枣的气候环境,目前青枣种植面积约500亩。通常被称为冬季水果的青枣,在陈巷镇生长得倒是不紧不慢,同样是三个月左右的采摘期,眼见着立夏的到来,还在抢抓时机一拨拨地成熟。
采收、分拣、包装、运送……在陈巷镇美彭村的一家果蔬专业合作社的果园里,工人们手头里忙个不停。大棚内,一棵棵枣树枝繁叶茂,圆润饱满的青枣缀满枝头,有的甚至压弯了枝条,不得不依靠绳子的牵引以防垂落到地上。“我们从台湾引进这个品种的青枣,个大、汁多、味甜,非常有市场竞争力,常常供不应求。”合作社负责人薛碧东笑着说。刚刚打理完运往深圳的一批青枣,天津的一批订单又来了。“青枣其实也很娇气,晒不得、涝不得、旱不得,需要花心思。”为了加强青枣果实品质管控,合作社采用了大棚种植技术,为枣树搭起了一个“安全屋”,在一次次摸索中,还自行设计了天窗,改良了喷淋系统。科学有效的管护带来了青枣的高品质,也卖出了不错的价格。在上海的精品超市里,一个雪梨枣的售价就达10元左右。用薛碧东的话说,好品质是不愁卖的。
除了规范化的管理,好品质更得益于当地优异的生态资源环境、良好的水土条件和充足的光照。上个月,长泰陈巷镇的雪梨枣被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福建省气象服务中心授予“气候优质农产品”认证。这里的青枣多了一个身份——气候品质认证“特优”。“青枣品质优劣与生长发育期间的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和日照时数关系密切。”陈巷镇农业办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技术人员对陈巷镇的青枣生长发育的全过程跟踪记录,观测采收前一段时间的气候条件,分析哪个时间点采收的果子品质最好。为青枣贴上“气候身份证”后,消费者通过扫描青枣气候品质认证二维码,一眼就能看明白该批青枣产自何地,在关键生长期的主要气象要素和评定等级等。由于每年的气候有所不同,相比“两品一标”,气候品质认证是一个动态的认证,有效期为一年,可进行多次认证。
“用气象数据说话,当然好了!”薛碧东兴奋地表示,这张新名片对于像他一样的青枣种植户而言无疑是一种福利。“这样能够提升产品附加值,也能提高农产品的信用度和竞争力,让我们陈巷镇的青枣不仅种得好,更卖得好。”
⊙本报记者 张 旭 通讯员 林子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