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福”文化圩日在古城拉开帷幕,共有24个漳州非遗项目,4个福文创参展,包括木版年画、八宝印泥、木偶头雕刻等,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一站式”感受闽南文化魅力。
谁说非遗只能古老又传统?记者发现,在今年参展的非遗项目中,一些新元素开始和非遗嫁接融合,一些老非遗也寻求创新跨界,掀起一股非遗文化新浪潮。
非遗项目寻求跨界融合
刻刀起,金墨落,轻轻按下红纸再揭起,一幅“福”文化年画跃然眼前。漳州木版年画第七代传承人颜朝俊为市民展示了木版年画的制作技艺,吸引不少市民围观和亲手体验。
这次,颜朝俊还带来了木版年画的文创产品。“随着文创热潮兴起,我也开始尝试将木版年画融入更多现代设计元素。”在他的设计下,这些传统年画符号被印刻在了书包、礼盒等生活用品上,和当下有了更密切的结合。令颜朝俊惊喜的是,这些创意木版年画在展会上颇具观众眼缘。他也开始考虑,未来让木版年画作品融入更多漳州元素并申请专利,与市场经济实现对接,推动非遗项目创意升级。
“福”文化圩日也成为漳州非遗项目交流合作的新平台。白水贡糖第六代传承人陈鹏杰和颜朝俊在当下就商讨起将两项非遗项目跨界融合,“木版年画的彩印能否作为白水贡糖的外包装?这样消费者既可品尝贡糖,又可欣赏木版年画。”作为非遗项目中的“新生代”,24岁的陈鹏杰一直在探索,能否让产品融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非遗项目,让漳州非遗“抱团”发展。
在包装上坚守文化融合,在口味上寻求创新突破。你有没有吃过麻辣味的白水贡糖?在“福”文化圩日上,陈鹏杰带来了全新研制的多种贡糖口味,让市民纷纷大赞:“口味好特别。”“白水贡糖有了新灵魂。”陈鹏杰说,作为新匠人,除了坚守纯正古法,在口味上也有更多可能性等着去探索和发现。“让白水贡糖不再只是逢年过节的赠品,而是适应更多当下生活场景。”为了扩大受众面,陈鹏杰针对中老年群体推出了低糖白水贡糖,针对年轻人推出了抹茶、肉松味白水贡糖,在市场上都得到不错的反响。
无独有偶,漳州白石酿酒也利用文化圩日平台,试水探索年轻市场。“这次带着新产品来圩日调研,看看反馈如何。”展位工作人员汤旭阳说,目前他们将消费群体锁定在年轻一辈,传播渠道也更注重年轻化,“我们在抖音上拍摄短视频宣传推介,下阶段也将尝试直播带货。”
杭州市民特意来漳“赶圩”
“福”文化圩日把南靖土楼都“搬”来了。
土楼营造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张民泰在一米来宽的土楼模型前建模、垒土,悉心向市民演示起土楼建造技艺。
“土楼的土有什么特别?”市民黄艺娟很好奇。“真正的土楼建造技艺有很深的门道,干湿都有讲究。”张民泰打开一袋土楼外墙土,抓起一把土一捏,“抓起能成团。”又一洒,“抛下散开不粘连。”黄艺娟点点头,“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土楼的建造技艺,让我对漳州的老手艺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漳绣展位前,来自浙江杭州的徐先生摩挲着绣工精巧的“双喜图”连连赞叹。一听朋友说漳州要举办“福”文化圩日,他不远千里一定要来看看。
对于漳州,徐先生有一份特别的情感,“这是驻留在我心中的一座千年文化古城。”每年,他都会来漳州近十趟,更笑称自己也算半个漳州人。“有时候只是来逛逛古城,泡泡温泉,感受当地文化和生活。”徐先生说,“漳州孕育了丰厚的闽南文化,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遗存,让人想停下来,留下来。”
悠扬南音婉转,循声而去,六角弦乐器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阿港师正和南词省级非遗传承人郑炳裕琴瑟和鸣。阿港师坦言,传承难是他面临的一大问题。希望通过“福”文化圩日平台,让六角弦乐器制作技艺被更多人看见,“和大家分享技艺,非遗就能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和喜欢。”
本版文字由 本报记者 陈慧慧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