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鸣蝉噪,绿荫下,孩童嬉笑探索野趣。
绳舞球跳,操场上,少年挥汗舒展肢体。
2022年的这个暑假,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再沉浸“题海”、奔波于各类补习机构,而是在经历更多彩的暑假生活,体验更多元的教育实践。
时针拨回到一年前。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这既是工作目标,也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言出必行,行之必果;诺不轻许,许之必做。如今,整整一年过去,“双减”成效有目共睹,这场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变革,正越发深刻。
浓墨重彩,“双减”鸣锣
2021年的暑期,以《意见》的正式印发为标志,注定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同运笔前的起势,此前“双减”已现端倪。
3月6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程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表示“培训乱象,可以说是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文汇路街道文亭巷社区,了解社区向青少年提供公益性课后托管服务情况,强调“学校不能把学生的课后时间全部推到社会上去。学生基本的学习,学校里的老师应该承担起来。不能在学校里不去做,反而出去搞校外培训了,这样就本末倒置了”。
其间,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
6月15日,教育部召开启动会,正式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会议指出:“这次机构增设,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新一代少年儿童的关怀,对于深化校外教育培训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转眼入夏。在夏天的燥热中,7月24日,新华社全文公布《意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人们尚未完全消化《意见》内容,最敏感的资本市场已做出反应。
“校外培训机构迎来史上最严监管,学科培训严禁资本化运作”,在那些天被频繁提起。
教育部很快明确,“双减”是2021年部党组的“一号工程”和教育督导的“一号工程”,全力推动,要求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以“钉钉子”的精神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8月30日,新学期开学前夕,教育部专门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秋季学期要推动“双减”落地见效。“对于全国中小学生来说,今年的新学年和往年不太一样。”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说。
(下转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