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6 < 上一版 返回首页
第12版:专题

文化交流升华两岸情缘

海道针经,作为航海指南,是一种工具书。从明朝开始,海道针经逐渐引起了关注,开始被编入有关的私人著述中,更有一些海道针经被收集编辑成册,成为专著,传留于世。出生于诏安的明代爱国史学家吴朴所著《渡海方程》《指南正法》便是这样的专著。青年时代的吴朴身处海商、渔民、船工和市井百姓之中,听闻海上之事,谈天文地理,听古今故事,将所见所闻付诸笔端。《渡海方程》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刻印水路簿”,记录了明朝南北航道和往东、西洋的海路,表达了吴朴对于海事、海防的见解。400多年后,在诏安东湖中学,师生们依旧学习感悟着布衣爱国学者吴朴的海权思想及家国情怀。

几百年来,漳州人片帆渡海,筚路蓝缕,不仅在台湾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同时也把闽南文化和民间信仰带到台湾并广为传播。台湾与漳州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翻开史料,赴台的漳州名人数不胜数,其中清代诏安人谢琯樵被誉为“台湾美术开山祖”。谢琯樵在台湾从事书画艺术传播,对台湾画坛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其作品被台湾历史博物院作为镇院之宝收藏。

谢琯樵的姐姐谢浣湘是一位诗人。她幼承庭训,饱读经书,39岁设帐授徒,依靠学费维持生计,开创诏安第一所由女子主讲的私塾,是诏安历史上第一位女教师。谢浣湘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从教30年,她的学生包括邻县、邻省的负笈求教者,有不少成为秀才、举人或书院、私塾教师。

诏安书画之风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因其独特的画风,形成影响遍及闽、浙、台、粤及东南亚地区的独具风格的“诏安画派”。诏安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吴友元认为,诏安书画得海洋贸易与文化交流之便,具有明显的海派风格。早在清代,沈锦州、马兆麟等在诏派画坛影响甚大,与外界多有交流。1998年底,沈锡纯等6位知名画家应邀踏上宝岛台湾,在台北市举行了诏安县书画作品展,实现了诏安书画艺术赴台交流的新突破。与此同时,许多台湾书画家也纷纷到诏安交流。“台湾当代十大名画家”之一的国画大师沈耀初是诏安人。1990年,他回到家乡斥资兴建“沈耀初美术馆”,并将其一生力作予以陈列珍藏,让美术馆成为闽台文化交流的平台。频繁的书画交流活动,大大增进了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同根共源的认同。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