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0 < 上一版 返回首页
第12版:专题

魅力漳州港 让闽南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位于漳州开发区东南临海镜台山上的南炮台,与胡里山炮台南北对峙,互为犄角,扼守着厦漳入海口,素有“天南锁钥”之称。1840年,这片月港故地矗立起了用于御海备战的南炮台。这里击退过鸦片战争的英军战舰,也击沉过侵华日军的轻型驱逐舰。令人深刻铭记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南炮台的数次修缮到海防长卷的修建,再到海防公园的正式对外开放,南炮台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抗争史、发展史和复兴史。

南炮台由一座高位主炮发射台与多座平发射副炮组合而成,当年的炮弹由德国工厂生产。如今,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漳州港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丝绸之路的建设,重新唤起了月港的繁华记忆。

“让海防文化重焕生机,与时代文化并肩前行。”漳州开发区经济发展局文旅科科长苏彬介绍,占地面积约80亩的海防公园,于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开园。公园以“海防教育的课堂、金色童年的乐园、沉浸式体验的场景”为设计定位。依托南炮台遗址、海防长卷、海天灯塔等现有景观资源,融入“海防历史教育”与“军事主题素质拓展”系列项目,增加军事主题儿童素质拓展基地、森林卡丁车赛道等设施,为民众提供良好的海防文化教育环境,营造关心支持海防教育的浓厚氛围,进一步促进漳州开发区的“海防文化高地”建设和港产城融合发展。

闽南传统文化是富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具有开放性、海洋性的特性。2020年12月,民间海洋祭祀活动“送王船”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闽南文化习俗“送王船”所寄托的劳动大众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的内涵得到保护、传承和弘扬。

漳州开发区石坑社区保泉宫“送王船”是申遗的14个传习点之一,石坑保泉宫民俗文化传习中心会长陈元辉介绍,石坑社区的“送王船”民俗活动承载着渔民们集体海洋活动的记忆,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九村民们开始请人造船,王船造好后,他们会举行隆重的游境仪式,到了农历十一月十六,再把王船“送”到海边举行“烧王船”仪式。此外,石坑社区每年正月初一或六月十八举行的“考炮城”和每年元宵节的“踢火”两项民俗活动,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高。

位于漳州开发区的海峡两岸影视制作(漳州)基地自创办起,已有《西虹市首富》《幸福的脚步》《欢迎再次登录》等近百部影视作品在此拍摄。

基地运营总监张仲武说,漳州开发区多元文化融合,有优良的自然生态,土楼、鼓浪屿等文化遗产近在咫尺,这些都是剧组看重的资源条件。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