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1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3版:县区要闻

华安对乡村的旧粮仓进行改造,全力打造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大课堂,让鲜红的党旗在田间迎风飘扬——

昔日乡村旧粮仓 今日党建大课堂

新圩镇绵治村将昔日旧粮仓精心改造成知青文化园

“我们上樟村粮仓最大的变化就是以前是装看得见的粮食,现在是装看不见的‘粮食’,也就是精神食粮。”11月8日,华安县沙建镇上樟村党支部书记吕剑勇介绍说。

在2020年12月,投资60万元的上樟村党建大粮仓项目改建完工。改造后的旧粮仓,“修旧如旧”,变身为上樟村的党建文化馆,不仅保留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原有建筑总体布局和空间特征,还结合历史文化和未来发展趋势,传承红色革命基因,赋予旧粮仓新的时代内涵,更好更生动地讲述“一颗稻谷变一粒米”的上樟故事和精神。

如果你问一个上樟人,对这座旧粮仓有什么印象?他们大概会回答:“神秘又陌生。”上樟粮仓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响应国家号召的历史产物,主要仓型是房式仓,砖墙承重,粮仓内有两间连体库房和一间附属房间,场地总占地面积2267.8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自建设以来,此处粮仓一直作为上樟村主要的粮食贮存处使用。

从古至今,粮仓的重要性不亚于军火库。但时代变迁,村里的粮仓黯然离场。村民们不愿让这座老粮仓“退休”,打算重新利用。上樟村决定,把旧粮仓改造为党建文化馆,让它换一种方式延续。

从粮仓门口丰富且直观的文化展示、主馆前“颜值满满”的土圆仓、旁边设立体验插秧、车稻谷等项目的农耕体验区,再到展览馆内刻满印记的农耕用具,让人沉浸式体验农耕文化。

改造后的粮仓,集乡村振兴讲习所、乡村振兴服务站、文创扶贫基地、与高校对接的写生创作及社会实践于一体,为当地村民增添一处“精神食粮”“记得住乡愁”的全新场所。

党建文化馆以血红上樟、党红上樟、火红上樟、网红上樟为主线来展现上樟村的历史变迁和崭新面貌。同时作为一个党建示范基地,通过展示上樟基层党建工作、实施乡村振兴的成果,成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主窗口、主阵地。

时光如流水,生活总是大步向前。来往的年轻人不知道,50年前的新圩镇绵治村,曾有比盛夏更为火热的岁月。

“当时我们这么大,背上行囊把乡下。”50多年前,先后有200多名青年主动参与到“上山下乡”的队伍中,选择了到条件艰苦的新圩镇绵治村“扎根”,为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那时候我还小,跟着生产队一起到粮站卖稻谷,谷一卖好就可以到附近玩。”绵治村的老人回忆起当年的场景记忆犹新。绵治粮仓承载了太多人的青春岁月。

为弘扬知青精神、传播知青文化,绵治村决定把上世纪80年代旧粮仓改建成绵治知青文化园。园区设有知青文化馆、知青食堂、民俗文化馆、农产品电商交易服务中心以及农家书屋等,同时对室外配套设施广场以及围墙、绿化等进行铺设,建成文化广场。

“以前我们在这做饭,那一块是睡觉的地方。当时大门还有个洞,常常有小狗跑进来偷吃东西……”仔细地看着墙上挂着的老照片,当年的知青们激动不已,手指着照片上的人物,一个一个叫出名字来。

知青文化馆以老照片、实物展示为主,再现知青们当年在绵治村建设新农村的场景。此外,博物馆还设置了农产品电商展示平台,用以展示绵治村特产百香果、高山茶、茶油、冬蜜等,让更多人了解知青文化,传承发扬知青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今日绵治村乡村振兴的成效。

“这些生产用具,就是当年知青们在绵治村参加农村建设时使用的……”近日,一批党员干部在这里参加现场教学。

据统计,每年到该馆参观的人数有数千人,今年7月,该馆被列为华安县委党校党员干部教育现场教学点,成为党员干部接受理想信念教育、锤炼党性的活动场所。

夕阳下,身影闪动,那是村民在知青文化馆前的广场健身、娱乐的场景。这里已然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的新去处。党建赋能乡村振兴,昔日的旧粮仓,正成为父老乡亲们演绎新时代乡村文化新生活的活力平台,释放着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动能。(陈 蕾)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