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我市补充耕地入库5924.26亩、完成年度任务4100亩的144.49%,补充水田及旱改水入库5655.01亩、完成年度任务3100亩的182.42%,增加粮食产能3285.57吨,三项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一。我市补充耕地从第一季度拿下全省第一、实现“开门红”,到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入库数量和比例在全省持续位列第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补充耕地是落实建设用地耕地占补平衡机制的保障,可以有效补充耕地产能,保障百姓的“米袋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将补充耕地列入“七比一看”竞赛活动内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守牢耕地保护底线,高标准抓好补充耕地工作。
如何高标准、严要求推动补充耕地工作,守牢耕地红线?
从“一家推”单打独斗转变为党委政府“一盘棋”齐抓共管。在市自然资源局牵头抓总、农业农村局鼎力相助、各属地部门协同配合之下,全市补充耕地工作“与日俱进”。这是我市各相关部门齐心协力书写的“满分卷”。
“在市决策督查办的跟踪督促下,我们自加压力、主动作为,除了与有关部门协同作战,还通过开展干部职工将‘权力转化为责任、把责任转化为服务、把服务转化为落实、把落实转化为成效’的‘四转’工作,进一步提升工作质效。”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爱棋介绍,为及时核验县区上报的补充耕地项目,市自然资源局在疫情期间创新核验方式,同市农业农村局开展补充耕地远程核验工作,共远程踏勘了补充耕地1203亩,远程核验了补充耕地1060亩,有效保证了补充耕地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耕地后备资源实现“盈余”。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园改耕”模式是我市闯出的一条补充耕地新路子。“学好、用好、用足国家出台的耕地用途管制新政策,将产值低、效益差的园地改造成耕地。”市自然资源局耕保村规科负责人表示,探索“园改耕”模式是结合我市低效园地较多的实际,选择平和县作为试点推进“园改耕”项目,取得良好效果后,及时总结经验,并在全市进行推广。
平和县作为试点县,去年12月以来,市自然资源局先后20余次赴平和五寨、国强、九峰等乡镇“园改耕”现场,做好政策解读,并提供技术与服务,全力推动“园改耕”项目。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