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用人导向树了起来。县委县政府对管委会和乡镇办事处干部、企业特派员进行全周期考核,充分听取项目业主、企业家建议意见,对“好马”“黑马”优先提拔、重用,“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导向,让干部把心思和精力更好地放在谋发展、抓发展上。
工作责任落了下去。华安充分用好考核指挥棒,“一级带着一级干,千斤重担万人挑”。如今,“七比一看”各条赛道赛况更加激烈。
行非常之举保障土地供给——
“决不能因土地问题影响项目落地”
7名干部、4个月,拿下了近十年未征下来的500多亩地。这充分凸显了华安工业突围的决心。
项目要落地,土地保障是前提。然而,用地指标紧缺,是当前工业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华安经济开发区银塘片区于2012年经省政府批准为工业建设用地,总面积861亩。由于历史原因,此前,该片区只完成征地270亩。面对这一“遗珠”,在多方调研协商之后,县委果断决策:抽调精干力量,重启征迁工作,力争4个月“啃下硬骨头”,决不能因土地问题影响项目落地。
很快,从县直机关抽调的7名干部集结到位,全都是富有基层工作经验、善于化解矛盾纠纷的能手。进驻开发区的第一天,大家就形成了共识:扑下身子、俯下身板、迎难而上、一鼓作气。
“有这样一支团队,开展工作就心中有底了。”作为此次征迁工作的牵头人,县政协副主席郑木根被大家的精气神所感动。
敢打敢拼,火力全开。第一个星期,工作组便踏遍了整个片区,摸清了征迁情况:拆迁户涉及16个村民小组、398户。大家在入户摸底的同时,分清难易,制定计划,找准工作“突破口”。
为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工作组分成了两个小组,分片负责,进度“晒群”,每日更新,相互较劲。两个小组比数据、比干劲、比担当,你追我赶,昼夜鏖战。他们克服连续50多天的阴雨和夏季40多摄氏度的高温,白天上山量土地,晚上入户做群众思想工作、签订征地协议。“真是踏破铁鞋、磨破嘴皮,个别征迁户的家至少跑了20趟。”回想征迁的日子,干部们感慨万分。
银塘片区征迁工作最大的难点在于,该片区已历经几轮征迁工作,村与小组、户与户之间的纠纷多,群众征地后的就业、建房等历史遗留问题多。“想要征迁顺利,先得解决好这些问题。”征迁组思路清晰,几个月来共解决了78个历史遗留问题,以为民真心换得了群众的支持。
开展低效用地专项整治,是华安县保障土地要素的又一力举。
今年2月底以来,华安对低效、闲置土地进行清理排查,加大闲置土地盘活力度,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率。
“面对土地资源稀缺的大形势,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才是工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首要选择。”叶毓表示,“整治低效用地,不是要与企业对立,而是要帮助企业用足用活用好土地。”
摸清底数、形成清单、建立台账,针对低效用地,华安实施挂图作战,“一地一策”,分门别类,灵活推进——
助企纾困,鼓励企业增资扩产。结合县“百名干部挂百企”活动,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协助解决资金、用工等实际困难。福建卓逸窗饰有限公司总占地91亩,前期只开发建设三分之二。受疫情影响,资金困难,无法继续投建。了解情况后,华安经济开发区积极牵线搭桥,帮助企业从邮储银行华安县支行顺利融资1300万元,用于启动新项目的厂房建设。新投建项目总占地30亩,预计今年年底可建成,明年年中实现投产,达产后可实现产值3亿元。
腾笼换鸟,激活产业新动能。落地针织机械产业园的丰驰针纺机械,是开发区去年底新引进的针织机械产业的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占地50亩,是某医疗器械项目的腾退用地。目前,项目已动工建设,计划总投资2亿元,投产后预计年可创产值2亿元,实现税收500万元。
厂房出租,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华安移民创业园是创办于2010年的一家投资公司,总占地83亩,拟建标准厂房10幢和办公楼1幢、宿舍楼1幢。至目前,还有4幢厂房未建,被列为低效用地。开发区管委会经过前期筹划、布局、整合,鼓励创业园加快推进厂房建设,并与创业园签订厂房租赁合约,由开发区接手运营,作为开发区创业发展的孵化基地。目前,已有20家企业入驻创业园,其中租赁厂房的9家、租赁办公楼的11家,涉及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子科技、物流运输、建筑服务等行业。
今年来,华安共梳理低效用地80宗,面积4300多亩,至目前已盘活27宗。
立长远之策提升亩均效益——
“原有在谈项目砍掉了近60%”
园区定位不够清晰、产业链条不够完整、招商引资不够精准,进而导致园区亩均效益不高,这是当前不少工业园区面临的制约发展的问题。
围着问题转,盯着问题干,华安以“亩均效益”倒逼开发区快马加鞭转型升级,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找准定位,锚定产业发展方向。
经过深入调研走访,华安县委、县政府明确了开发区产业定位:重点发展“2+3”产业,即重点培育先进装备制造业、智能家具家居产业两大“百亿”产业集群,打造铝车轮、针织机械、冻干食品“三大专业生产园区”。
设立门槛,把好项目准入“关口”。
去年9月,一份以华安县委、县政府名义印发的招商引资实施方案引起多方关注。该方案明确,落户华安,亩均税收需达15万元以上,用地若超过50亩、100亩,则要求18万元、20万元以上。
根据新的方案,华安县招商中心一项项算好企业用地、产值、税收、能耗、用工、排放量、容积率和政府公共服务配套等“投入产出”,实行严格联审准入机制,原有全县在谈项目90多家砍掉了50多家,淘汰率近60%。县招商中心主任张艺燕说:“好中选优,筛除了低效项目,项目总数虽暂时减少了,从长远看却提高了引资效益。”
主动出击,招商引资“亩产论英雄”。
全县成立1个招商引资领导小组、8个牵头部门、10支招商小分队,从县委书记到乡镇干部,集合在一起培训学习、关起门来各自努力研究,从市场需求、技术指标,再到项目长远前景,一个个招商“门外汉”苦学深学,蜕变成了“行家里手”。
今年前三季度,华安党政“一把手”外出招商24次,对接洽谈项目50个;各乡镇、开发区“一把手”外出招商122次,对接洽谈项目130个。全县新签约项目65个,总投资122.58亿元,其中市级重大项目6个,总投资42.1亿元。
招大引强,龙头示范。县主要领导多次带队招引的福祥隆智能家俱家居项目落地,300多亩用地、计划总投资超15亿元,达产后年产值超23亿元、创税超7000万元;麦丰密封件产业园项目不到80亩用地,却有超10亿元总投资,达产后年可创产值15亿元、创税预计2300万元;“三顾茅庐”落地的裕兴果蔬食品,用地70多亩,同样也带来了超10亿元投资,投产后预计年产值15亿元、利税超1500万元。其中,麦丰密封件产业园和裕兴果蔬食品项目还实现了当年招商、当年开工。
补齐链条,集群带动。以永良针织机械为龙头的针织机械产业园,中下游企业用地不多,但产业粘性强,华安县因地制宜,整理出开发区一些“插花地”布局这些项目。去年10月,又新签约了9家企业,主要以针织大圆机、插片、沉降片、五金机械配件等生产制造为主,目前均已开工建设,全部建成达产后,年可新增产值25亿元、新增税收6000万元以上。“新落户的企业都是行业内的优质企业,大家抱团发展,合作开发,将形成集群效应,共赢发展。”华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邹雄鹏对针织机械产业园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
战鼓催征、赛场亮剑。朝着“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的目标,华安县上下同心、尽锐出战,为工业经济弯道超车积蓄了强大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