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鹏举 黄妍婷 刘铭明 林昕蓉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中,山区县华安,工业突围“激战正酣”。
工业对华安意味着什么?
华安作为我省12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所辖9个乡镇有7个乡镇属于限制开发区域,根据政策已经没有GDP考核压力。
“没有考核,不代表能‘躺平’,更不可能‘躺赢’!”县委书记叶毓表示。华安县的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工业是主要税源、财源,自身多一份努力,上级就少一分负担,发展也平添一份底气。
开发区对华安意味着什么?
17年前,华安在临近市区的丰山镇开辟工业集中区(即华安经济开发区)。围绕“工业强市”“工业强县”目标,一届届县委、县政府班子接续奋斗,让这块不到41平方公里的“飞地工业”平台,承载起全县工业的希望——85.9%的工业、70%的重点项目在此集聚,2021年规模工业产值、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县比重分别达70.2%、50.4%、50.9%。
突围对华安意味着什么?
临近市区,交通发达,本该做大做强的华安经济开发区,在发展工业方面却存在着不少短板,园区定位不够清晰,加之市场环境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后劲不足、增长不快,其亩均产值、税收和投资强度远远落后周边园区,“金母鸡没有下出金鸡蛋”。
开发区兴则华安兴。去年来,华安县委、县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突出工业、突破工业”部署,把脉问诊工业经济,开出治疾良方——集全县之力,在华安经济开发区这片全县经济建设“主战场”,深入挖潜、积极培新、壮大补强,以工业经济拉动县域经济提质,当好高质量发展追兵。
一时间,优惠政策向开发区集中,精干力量向开发区集结,优质资源向开发区集聚。日前,省开发区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2021年度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通知书》,华安经济开发区较2020年度上升21位,突围已然成势。
集全县之力优化营商环境——
“局里没人,就局长上”
山区发展工业,优势不强,弱势明显。
华安全县常住人口不足14万人,劳动力短缺;从华安经济开发区到县行政服务中心进行项目审批,往返超过100公里,山高路远;开发区道路、供水等配套不足,连工人夜间吃夜宵、子女上学校都成了“急难愁盼”……
叶毓犹记得去年6月24日上任时的情景。“从芗城进入华安地界,明显感觉车颠簸起来。”在交界处红绿灯路口前,叶毓站了足足十分钟。国道破损的路面,路边闲置的厂房,眼前的画面让他心头一沉,也坚定了带领华安加快发展的决心。
经过近1个月的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去年7月16日,华安“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活动暨实施“六比一看”竞赛推进会在开发区举行,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悉数参加,向全县干部传递了“以开发区为主战场,以攻坚突围姿态抓工业、上项目、促发展”的强烈信号。这场思想动员会、工作部署会、责任落实会,让全县干部抓工业突围的干劲更足、路径更清、责任更明。
“纵观省内发达工业开发区,激活发展动能,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关键就是要以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核心竞争力。”谈起华安工业发展,叶毓胸有成竹。
找准了症结,突围之策应运而生。
服务,从短板变成“高地”。
围绕落实“妈妈式”服务要求,华安整合力量、倾力打造“华安如意、服务无限”营商环境品牌,让“妈妈式”服务深入华安经济开发区企业一线:
主要领导带队上阵。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一线挂帅,每月10日定为“县委书记/县长办公日”,每周二为“局长服务日”,“一套专班、一卡亮责、一企一策、一线宣传、一督到底、一季一评”,纵深推进“百名干部挂百企”帮扶活动,逐项解决开发区企业反馈的招工难、出行难等“老大难”问题。
审批服务关口前移。2021年7月作出承诺,10月便在开发区成立便企服务中心。31个单位入驻,涉企服务审批的28个大项、1286个小项可“区内事、区内办”,“一趟不用跑”占比达85%以上,“全程网办”占比达70%以上,“即办件”占比达70%以上,“减时限”比例达88%以上。
“企特派”助力加持。从全县选派10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领导干部到开发区兼任服务企业特派员,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乡镇干部跟踪推进。每个乡镇在开发区设立乡镇办事处,由科级干部带队常驻,及时协调所属乡镇落户项目遇到的困难问题。
“安园护企”守护平安。由开发区属地丰山派出所设立“安园护企办”,县公安局经侦大队前移一线、实体化专班运行,为企业创造更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政策一出,很多科局都要抽调精干力量,一些单位抱怨无人可派。“局里没人,就局长上。”叶毓一句话“警醒”了许多人。
“良好的服务重在细节,重在落实。”县长陈敏杰说,“华安要让‘妈妈式’服务落实到项目建设的每个环节。”
如今,华安县每个项目都有一班人跟踪服务、全程保障,推动项目加快实施。宜和兴家居有限公司在华安的项目,去年9月动工,今年10月竣工,各类报批环节基本上“区内办”,和该公司投资的其他项目比,进度快了大半年。
配套,从落后渐次补齐。
完善道路交通快马加鞭。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今年初圣王大道往华安经济开发区段通车,从华安到市区北环城路只要15分钟。今年县里还规划建设18条园区道路,总投资约7亿元,目前已开工11条,开发区的路网框架很快可以搭建完成。
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提效。总投资2900万元自来水厂改扩建工程开工,总投资2600万元的园区污水提升二期工程已完成管道铺设约6.7公里。
公共服务配套日趋完善。设立“夜市特色一条街”,举办美食嘉年华,用美食装满夜的胃、留住人的心;规划建设“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幼儿园”,推动建立1家综合性医院,新开发的北部片区还规划了能“托儿育幼”的邻里中心。
一项项事关企业发展的“大事”、一件件温暖区内人心的“小事”相继落地落实……
“党委政府的重视就是最好的招商品牌,极大增强了开发区的引力,提升了开发区竞争力。”县委常委、华安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宋秋明感慨地说。
突围战已成燎原之势,主战场也成了“赛马场”。
干部作风提了上去。从项目招商到征地拆迁,从要素保障到争取支持,从优化营商环境到完善硬件配套,各条战线上“比学赶超、争当尖兵”蔚然成风。 (下转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