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角的绿地景观,到楼宇间隙里的小花园,再到社区旁的健身打卡地,就近布局、简约时尚的口袋公园,星罗棋布地散落在漳州的大街小巷,承载着街坊们的怡然自得,也勾勒出漳州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不断精细与持续深化。
在今年漳州新亮相的这44个口袋公园里,红色党建、社会治理、关爱未成年人、福文化等宣传随处可见,漳州本土文化元素被巧妙融入园区绿化设计中,让市民更了解家乡的同时也方便外地游客“读懂”漳州。不少公园还成为周边社区开展文明主题宣传活动的绝佳平台,实现了由单一游园功能向复合功能服务空间的转变,让市民在这些“小而美”的口袋公园中感受城市、陶冶情操,不断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
“尽管口袋公园大多是‘点空间’,在城市景观中处于不起眼的位置,但是从使用频次和实际功用角度来看,口袋公园在漳州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等方面,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漳华路北环城绿地西侧口袋公园参建方、福建省固佳路桥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陈荣贵看来,“见缝插绿”“破硬建绿”和“平立结合”等多维度发力下的口袋公园,在后疫情时代里将承载起更多城市人文功能,为人们在家门口拥抱“诗和远方”提供更多可能。
当口袋公园绣出城市的方寸之美,如何让口袋公园得到可持续的管理维护、从“增绿”变“常绿”,是口袋公园建成后必须面对的课题。
“在建设中我们创新了全省首个‘以赛代建’模式,由109家园林绿化企业及建筑业企业用竞赛方式开展口袋公园建设。建成后的口袋公园,则统一交由市风景园林中心进行管理。”市住建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告诉记者,从日常植物修剪、苗木补植、病虫害防治到设施器材定期养护维修,我市把口袋公园的建后管理纳入对城区精细化管理考核范畴,实施绿化、设施、园容园貌全方位监管,确保口袋公园建得科学、管得规范、用得利民。
同时,漳州启动首批“市民园长”招募,让市民一起参与到口袋公园的日常管护中,不少社区还组成志愿服务队,成为服务城市、守护口袋公园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形成“市民公园市民管,市民公园市民享”的文明新风尚。
“口袋公园是城市的风景,也是人们身边的小确幸。以顺势而为的设计、与时俱进的改造、多方共建共管的努力,不断扮靓身边的微空间,让集聚的休闲文化娱乐服务越完备、越便民宜居有品质,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就越实在,城市就越有吸引力。这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也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市风景园林中心主任林文斌告诉记者,口袋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是长期的,在它的后期使用中,或许会出现新问题,但漳州将不断创新招法、破解难题,真正把口袋公园打造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愿望的民心工程,让百姓共享文明城市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