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芗剧还能如此演绎,以前父辈们张口就来的曲调,竟能以钢琴曲的形式演绎出来,一听旋律,儿时的回忆便历历在目。”提及前不久在厦门鼓浪屿音乐厅举行的“闽之风” 钢琴作品音乐会,音乐爱好者张先生仍觉余音绕梁,记忆犹新。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叶佳亮在舞台上演奏的《杂碎调幻想曲》技惊四座,赢得全场观众的阵阵的掌声。这首改编自经典芗剧曲目的钢琴曲,让现场观众对传统戏曲产生共鸣的同时,这种创新形式也引发业内关注。
《杂碎调幻想曲》的作者,是漳州市芗剧团国家一级作曲家陈彬。近日,记者来到陈彬家中,此时的他正伏在案上,执笔在五线谱上勾画音符,沉浸于乐谱的创作之中。“要了解将芗剧融入钢琴曲目的前因后果,需从我与芗剧结缘说起。”知悉记者的来意,这位数十年潜心创作戏曲和钢琴曲的长者,缓缓放下手中的水笔,向记者娓娓道来。
1960年,13岁的陈彬成为福建省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一名学生,并结识了他芗剧道路的引路人——芗剧一代宗师邵江海。“当时政府曾出台有关政策,教授西方音乐的学校必聘请当地传统剧种的名家到学校任职,学习西洋乐器的学生必须兼修一门本地音乐,我便是在那时开始接触芗剧。”陈彬说,在邵江海的点拨之下,芗剧渐渐在他心里扎根,一年后,邵江海因故离开学校,学习芗剧之路便戛然而止。
1977年,邵江海受邀成为漳州市芗剧艺术团的艺术顾问,这让同在艺术团工作的陈彬惊喜万分。抱着对芗剧的喜爱,陈彬正式拜入邵江海门下,成为其关门弟子,跟随他系统学习芗剧艺术。当时,钢琴专业出身的陈彬虽然在芗剧团工作,但依然没有放下手上的功夫,闲暇时总会在宿舍练习钢琴。“当时我与江海师(即邵江海,陈彬对老师的尊称)比邻而居,他生前经常会来我的房间,分享芗剧创作的心得,有一回他见我正在练琴,便不由发问可否用钢琴演奏出芗剧曲调。”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不经意间的提问,让陈彬深深地记在心里,彼时,他开始萌生出将芗剧改编成为钢琴曲的想法。
“将戏曲融入西洋乐器中,在当时受到外界的质疑,不少人认为传统剧种难登大雅之堂。”自此之后,陈彬立志要为传承与保护传统剧种走出一条新路子,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他先后创作和改编了20余首钢琴作品。1999年,陈彬应邀为首届海峡两岸“闽南风·海峡情”文化交流活动开幕式的钢琴演奏作曲,钢琴曲《草蜢弄鸡公》也应运而生。“开幕式的演奏者是来自海峡两岸的60位少儿钢琴手,创作的琴谱指法既要浅显而富有演奏效果,又要耳熟能详引起共鸣,我便将当时闽台地区非常流行的童谣融入琴谱中。”演出的成功,让陈彬看到了将芗剧送上大雅之堂的希望。
2007年,退而不休的陈彬仍然在进行钢琴曲的改编和创作。同年,由陈彬改编的《闽南乡土音乐钢琴作品集》正式出版发行,这本充满浓浓闽南戏曲韵味的作品集一经出版,就获得闽台两岸青少年琴童的喜爱,时任台湾戏曲学校校长的郑荣兴聆听了作品集的音频后,还专程托人前来采购一批乐谱带回台湾,作为键盘乐学生选修课的教辅,一时成为佳话。
2021年,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王耀华的推荐下,叶佳亮找到陈彬,恳请为其创作一首带有传统民俗音韵的钢琴曲目,将用于音乐会上的演出。“将芗剧曲目改编成钢琴曲并不容易,乐曲既要带有鲜明的本土元素,又要与西方的十二音体系相结合,二者之间要在交融中保持平衡,才能保证乐曲不会变味。”陈彬告诉记者,一首曲子的改编创作到打磨往往要长达数月之久,从乐曲的主题风格、段落变化再到指法的设计都需要进行不断地调试,《杂碎调幻想曲》取材自邵江海的经典剧目《安安寻母》,是为纪念恩师邵江海而作。
谈及创作的初衷,陈彬说,优秀的戏曲唱腔不应只保留在戏曲舞台上,应根据受众群体的差异,对传统的戏曲唱腔进行创作和改编,将其体现到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中,既是对非物质遗产的继承和保护,也能让传统剧种走得更远。
如今,陈彬最大的心愿,便是能找到一位具备系统钢琴理论知识且热爱芗剧的人作为传承人。“传统艺术的传承需要注入更多年轻的血液,符合条件的人选,只要肯学,我会毫无保留倾囊相授。”陈彬说。
☉记者 许文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