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说,缘分,妙不可言。或许因为它藏着命中注定的巧合,又掺了点儿毫不知情的戏码,最后上演一场原来如此的结局。
就像老陈和翠女,相识于古厝修缮的工地上,一把铁钳、一地碎瓷,粘贴出精美的剪瓷雕作品,也粘合住俩人近半生的日子。
就像老方和玉凤,相处的场景里始终少不了木头的存在。然而木头是冷的,心却热乎得很,在凿、雕刀、锯的“撮合”下,一件件闽南木雕作品被打磨得栩栩如生,他们的生活也被雕琢得有声有色。
索性前往云霄,见一见这“缘分”的模样。
“咔咔咔、嗒嗒嗒、嚓嚓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云霄县陈岱镇剪瓷雕匠人陈荣聪的家门口,敲击瓷碗的清脆声是最容易辨识的门牌号。“你们好!”放下手中的钳子,老陈迎上来与我们打招呼。妻子陈翠女抬头笑笑不语,面前铺满了五颜六色的碎瓷片。“制作一个完整的剪瓷雕作品要经过画稿、破瓷、剪瓷、拼贴等多道工序。我们正在做的就是破瓷、拼瓷的环节,看起来轻松,实际上很考验功底。”
说起剪瓷雕这门工艺,陈荣聪止不住话头。剪瓷雕常见于闽台地区,主要用于装饰寺庙宫观、府堂屋顶、亭阁、照壁、墙面,后被广泛运用到现代园林、装潢等领域,一块块剪瓷片经过粘贴,华丽变身花鸟瓜果、山水人物。闽南人常用“厝顶有戏出”喻指这门地域独有的建筑装饰艺术。2020年5月,云霄剪瓷雕入选云霄县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0岁的陈荣聪是承袭家族剪瓷雕技艺的第三代“掌门人”,也是这一技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守艺距今已有41年。从高中开始,他就跟着祖父学习剪瓷技艺,与彩釉瓷碗、瓷盘打起交道。正值满腔热忱学艺之时,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19岁姑娘陈翠女出现在他的世界。坐在厝顶上的陈荣聪心里嘀咕着,“嗯,有戏!”两人的感情在一次次剪瓷技艺交流互动中升温,从此携手相伴。
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剪瓷雕制作繁琐,往往还要“上天下地”。寒冬酷暑、风吹日晒、登高爬低,老陈和翠女就这么默契配合、相依相伴几十载。他们的足迹遍及云诏东三县,其剪瓷雕作品色彩绚丽夺目、造型精巧逼真,在云霄城关下关帝庙、列屿关帝庙以及东山康美村大祠堂、东沈村祖祠等地随处可见,为一条条古街古巷增添了数道亮丽的风景。不过,老陈显然还没有退休的打算,“我们会一直做下去,也希望把自己的手艺传给年轻一代,让‘厝角的好戏’一直演下去。”
“怎么会退休呢?我们那么热爱木雕,做自己想做的作品,乐此不疲。”63岁的方建武显然也没有闲下来的计划。闽南木雕是盛行于闽南地区的一种民间工艺品,以杉木、樟木、楠木等为材料,在雕刻风格上讲究婉转流畅、精细秀气。作为闽南木雕制作工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方建武自幼在其父辈的言传身教引导下耳濡目染,9岁那年,从父亲手中接过刻刀,每天跟木头打交道,一晃就是50多年。
“这份工作,需要的是静心和耐心,当冷冰冰的木头在我手中变成有血有肉的人物,那种成就感真是难以言表。特别是把木雕作品与生活相融、与传统相接、与时代相连,它也有了存在的价值。”方建武动情地说,“当然,这过程离不开她的陪伴。”
她,既是老方儿时的邻居,也是老方后来的徒弟,她是老方的妻子林玉凤。“小时候经常跑到他家,看他们一家人埋头刻木雕,就非常感兴趣。”孩童时的相识相遇为多年后的姻缘埋下伏笔。成家后,林玉凤在方建武的悉心指导下学有所成,尤其擅长透雕,在居室挂件、摆架、摆件等方面颇有研究。如今每一件木雕作品,都有二人携手合作的印记。2019年,林玉凤被评为闽南木雕制作工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夫妻二人在诸多文物史迹的修复重建工程中大显身手,完成了莆美张氏祠堂群、威惠庙、云山书院等建筑的相关木雕作品。他们的作品还曾入选“漳州非遗走进三坊七巷”展演活动,并多次获得各类奖项。
2018年,老方和玉凤受邀到云霄列屿中学担任非遗传承活动讲师,从零开始教孩子们闽南木雕的制作。令他们欣慰的是,不少学生如今可以独立完成像模像样的木雕作品了。“我们希望给孩子们的心里播下一颗种子,在传统文化这块土壤上慢慢生根、发芽。”玉凤一边端详着学生的作品一边跟老方说,“就像我小时候蹲在你家门口看你们雕木头,谁又能想到这就是我和木雕、我和你之间的缘分呢!”
☉本报记者 张 旭 通 讯 员 郭 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