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3 < 上一版 返回首页
第12版:悦读

遇·见

“跟着诗人喝茶去” 小雪赏茶 摄于长泰龙人古琴书院

▱孔 蓝 文/图

小雪节气即将到来的漳州,却还是那么温暖。就在这份暖里,我们有了许多的遇见。

一说到古琴,眼前便会出现这样的一个画面:林中溪涧,流水潺潺,高士端坐,宽袖长袍,古琴轻抚,人我两忘。虽然“琴”现在作为名字一般被认为是女子才用的,在古代,抚琴的却多是男子。古琴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但它绝不仅仅是一件乐器,它是中国文人志向高洁、品味高雅的象征。不从流俗便知音难觅,《高山流水》是伯牙子期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嵇康逍遥随性却不见容,《广陵散》从此成为绝响。王维在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追求的更是生命的自在。若以儒道而论,古琴当是道家的。而茶,来自于木,天生就有木的自然、质朴与舒展,亦是道骨仙风。一杯清茶,便可荡涤胸中的一切烦闷。它甫一出现,便风靡了中国文化圈,至明时更达到了高潮。正如一位学者所言:琴茶一味,爱琴和爱茶的人相近。甚或于爱琴的人必是爱茶的。白居易的《琴茶》一诗便是琴与茶宿命般的相遇与相契。

抚琴品茗,是中国名士的传统。跟着诗人去喝茶,注定是要与古琴遇见的。果不其然,本周末,我们便遇见了龙人古琴。那冰弦制成的琴,声音特别的旷古与悠远。这里处处有琴,也处处有茶。琴室中,大条案上的是茶;客舍里,备茶不奇,奇的是备琴;香樟树下,一床琴,一桌茶……龙人古琴村的村主任是懂得琴茶一味的,他斫琴,也养茶。我们在村里赏了许多琴,亦在村里饮了不少茶。

然而,在这里我们遇见的又何止是琴与茶。那些高廊大柱,那些木窗瓦顶,那绕屋的一圈残荷,水边的几杆翠竹,那一池活泼的游鱼,那几只浮绿水的白鹅,那阵阵的松香,悠悠的云影……在这个空间里,每走一步我们都可以遇见中国传统美学。这是一个用中国传统美学打造的空间。其中的两处尤其让人喜欢:龙人音乐厅与斫琴坊。因为这两处让人看到了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生活、生产的融合之道。龙人音乐厅与斫琴坊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外观,亦用了大量的木构。龙人音乐厅里的高台与观众席是木质的,观众席俯瞰高台,一级级的木质阶梯,不设座椅,观众席阶而坐,十分传统。然而厅里却装着中央空调,高台背景亦是整墙的电子屏。斫琴坊其实是生产古琴的工厂,但建筑与陈设不仅毫无现代工厂的冰冷、隔绝,而是让人觉得温暖与亲密。中国传统美学点亮了这个空间,而我们亦通过这个空间被中国传统美学点亮。

空间的遇见是美好的,但更美好的是人的遇见。

那日,我们在村里遇见了满头银发的林继中教授。他已归隐多时,但那日情致颇高,登上远离已久的高台与年轻的孩子们分享了读书为学之道。话虽不长,意涵却广而深,此非大学者不能也。那日,我们还遇见了斫琴名家谢建东,几年不见,在古琴的濡染下,他越发地具有古人风范,不变的则是他日斫古琴四小时的坚持。闽南方言研究大家张嘉星老师,用古汉语活化石闽南语吟诵了《蒹葭》一诗,声线饱满,音韵悠扬,直让人起思古之悠情。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张艳辉老师,既精通琴艺,亦研究琴诗,她以自己新近刚出版的大作《中国历代琴诗品鉴》为本,讨论了中国古诗与音乐的共生关系。陈子铭擅长于长篇历史散文创作,他的文学创作《红星照耀时——1932年的青春叙事》让我们在遇见1932年进漳红军青春的同时,也或遇见或怀想自己的青春。“意公子”虽然在闭关修炼,无法现真身前来被遇见,但其敦煌与苏轼词阐释、传播视频的观看亦是与其的另一种遇见。也是她,告诉我们,“遇见”就是“相遇”并且“看见”。“看见”会如一道光,瞬间照亮相遇的两个人。

那个晚上,在茶韵与诗心艺文飨宴里,我们还跨越遥远的时空去遇见古代的饮茶人与抚琴人,并且还跟随来自台湾宝岛的老师去遇见台北故宫藏画中那些精美的茶具。当然,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晚上我们遇见了自己。艺文飨宴里,无论你是朗诵还是歌唱,是抚琴还是演剧,最重要的,你必须在通过与自己的对话后,放下自己,让上台的自己成为另一个人。而当你放下自己的时候,便是你遇·见自己的时候。这种遇见比任何的一种遇见都难,也都更促进你的成长。

而所有的这些遇见我们都要感恩于同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黄金明院长的遇见。他希望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遇·见能够让他的学生也能遇·见,于是,这些年里,他通过云水茶艺协会、泠音琴社、创意写作等载体,将文学院课堂搬到更广阔的天地,希望以此培养学生感知世界的方式,唤起学生对历史、现实、生命的关切,让学生回到中国传统文化。

他说:“岁月无声,生命有待。”因着他的这一“待”的情怀,便有了本文如此多重、如此温暖的遇·见。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