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哪些类别?
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病,根据其发病机制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同种类脑血管病的预防、治疗和预后存在差异。因此,对脑血管病进行分类诊断非常重要。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很多,涉及不同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可变危险因素进行控制,是预防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
脑血管病是一组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异质性疾病,由于其脑功能障碍症状突然发生,常无预兆,又被称作卒中、脑血管意外或中风。卒中通常多指脑梗死和脑出血,根据基本病理学表现,急性脑血管疾病被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出血性脑血管病根据出血部位可分为不同亚型,出血发生在脑表面的蛛网膜下腔或室管膜表面的脑室系统即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出血,出血发生在脑实质内或破入脑实质即为脑出血。根据病灶部位,脑出血可分为幕上(脑叶、壳核、丘脑出血居多,亦有称为内囊外侧型、内囊内侧型或混合型)和幕下(脑桥、小脑齿状核附近出血居多)出血。
2、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致病因是什么?
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卒中的一大类,包括:
(1)脑实质出血(与高血压、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静脉畸形、静脉窦血栓等有密切关系)
(2)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外伤、血液病、脑静脉异常等有关)
(3)不明原因反复脑出血(脑淀粉样变性等)
(4)烟雾病(脑血管不明原因闭塞,脑小血管扩张破裂)
3、出血性脑血管病会导致哪些严重的后果?
脑卒中是当前发达国家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常见病因,其中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脑卒中发病的20%左右。虽然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低于缺血性卒中,但其致死和致残率却远高于后者。有报道称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病死率可达50%以上。该病男性多发于女性,尤多见于50岁以上的患者。
出血性脑血管病因高致死率、高致残率而危害严重。研究表明,四分之三的脑卒中幸存者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其中重度致残者超过40%。幸存者往往要面对躯体功能障碍、视听力缺失、认知功能下降和情感人格改变等一系列神经精神功能损害所带来的问题,还得承受由躯体疾病所引起的沉重心理负担。随着我国人群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脑卒中发病率和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而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如高糖、高脂饮食)和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的普遍存在,我国脑卒中的发病呈现逐渐低龄化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在总人群中所占比例的增加,发生脑卒中的危险人群还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能够为脑卒中患者提供家庭和社会保健支持的青年劳动力人群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却在逐年减少。如果脑卒中不能得到有效救治,将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用镇静剂、止血剂、镇痛剂治疗,保持大便通畅。
(2)病因治疗:积极寻找出血原因,针对性治疗。
①颅内动脉瘤出血:给予动脉瘤夹闭或介入治疗。
②脑实质出血:按血肿的大小部位给予内科药物治疗或开颅血肿清除术、血肿钻孔引流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等综合治疗。
③积极康复治疗。
5、出血性脑血管病如何预防?
不是所有的出血性脑血管病都是可以预防的。但有高危因素和家族遗传倾向者应该高度重视,积极控制高危因素,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可能会大大减少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作。已有预警信号或筛查发现有血管病变,应积极就医、认真接受评估,以决定是否接受进一步治疗,如此也会减少或延后脑卒中的发生。
先天的脑血管病变,如脑动静脉畸形、脑静脉畸形等要密切观察随访。若发现这些病变血管有破裂的风险,应尽早治疗,也可预防脑出血发生。
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为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酗酒、长期熬夜等);控制体重、锻炼身体;控制血压、血糖,高血压、糖尿病一旦确诊必须终身服药,血脂偏高要适当服用降血脂药物;低盐低脂饮食。
二级预防则是针对已经出现的预警信号,仔细查找原因,给予积极治疗,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预防脑卒中再发作。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方法。⊙本报记者 杨婉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