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降临、华灯初上,一家老小带上小板凳儿,一窝蜂拥到巷子里或小院儿中,占一个居中的好位置,目不转睛地盯着小小的电视屏幕,翘首企盼着“浪奔、浪流……”“问世间是否此山最高……”“万里长城永不倒……”的歌声响起。
上个世纪80年代,这样万人空巷的追剧画面经常上演。星霜荏苒,剧中的情节、故事或许会模糊淡忘,但时光中与电视机关联的美好记忆,却深深镌刻在一代人的脑海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视机由奢侈品变为生活必需品。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电视机也不断升级换代,一步步从黑白转为彩色,由笨重的显像管变成轻薄的液晶显示屏,由模拟信号升级为数字信号,一些老旧电视机也随之被淘汰。然而,在漳州有这样一个人,收藏了20多台老旧电视机,这背后,也收录了在时代浪潮中,寻常百姓的生活故事。
这个人便是50岁的曾绿洲。走进他的“电视机博物馆”,仿佛步入“时空隧道”。14寸的珊瑚牌黑白电视、14寸的熊猫牌彩色电视、29寸的东芝雷霆电视、12寸的松下红壳机、17寸的松下木纹机、万利达电视等摆放得错落有致,数十年电视机发展史一览无遗。
“这台珊瑚牌电视机,是1981年我父亲拿到电视票,用两年的工资每月分期,给家里购买的第一台电视机。这还是福建电视机厂生产的第一款电视机,当时每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就围坐在一起追剧,左邻右舍的小伙伴都跑到我家‘打卡’。这台熊猫牌彩电是1984年花1040元买的,当时月工资水平还不到100块……”介绍起这些电视,曾绿洲如数家珍。
中国女排三连冠的历史瞬间,霍元甲大战俄国大力士、郭靖弯弓射大雕的名场面……这些电视机给曾绿洲带来了新世界的视角,也把他的童年变得多姿多彩。“每一部旧电视机都有时代发展的印记,看着它们,总能追忆起那些年国家发生的大事,和影响自己生活的大小事。比如看着这台14寸的彩色电视机,我就想到上世纪90年代初,大家围着看《渴望》,大家围着看北京亚运会,为中国健儿加油……”曾绿洲边回忆边介绍。
许是对电视的眷恋,曾绿洲报考了电子电器专业,1991年毕业后,便利用业余时间帮同事、朋友维修电器。碰到疑难杂症,他就跑到书店购买无线电杂志、专业工具书揣摩研究,对症下“药”。在日复一日与一台台老旧电器疑难杂症的“交手”中,曾绿洲也成长为一名电气高级技师。除了修复许多老电视、收音机、留声机及影碟等音像制品之外,他还热衷于收藏。“亲戚朋友见我痴迷,家里有坏掉的、淘汰的电视机就送给我,我也通过各种渠道去搜罗。现在收藏的这些差不多是从1980年到2000年的主流机型。”谈起这些年的收藏成果,曾绿洲颇感自豪。
凭借多年的维修经验,收藏的电视机坏了,老曾就动手维修,有些配件不好找,他就着手进行改造。
“有的老电视我给它植入了液晶显像屏,有的我给它改造成可以插U盘播放,既保留原始的味道,又实现现代的播放需求。对我来说,这既是实用主义又是艺术创作。”曾绿洲说,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都拥有一台手持“电视”——手机,短视频、微信、抖音占用了大家大部分时间,“即便电视频道从以前的一两个发展到如今一两百个,节目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但再没有以前一家人围坐一起看电视的氛围”。
收藏、修复、改造老电视对曾绿洲而言,是对旧时光的祭奠,也是他唤醒自己记忆的一种方式。得空时,他常常会打开修复和改造过的一台台老电视,邀上三五好友一起看《聪明的一休》《射雕英雄传》,或来一场魂斗罗经典游戏对决,对他而言,幸福就可以这么简单。
☉本报记者 陈细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