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1 < 上一版 返回首页
第12版:理论与实践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

▱吴艺芳

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中,“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个重要论断,从中国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深刻揭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重要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和合”思想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儒家倡导的“亲仁善邻”“四海之内若一家”,道家提出的“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还是墨家尊崇的“兼相爱、交相利”“兼爱”“非攻”,其中蕴含的“和合”的理念一直都是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所传承和推崇的,并在历史实践中,成为处理国家、民族关系时遵循的重要价值观。600年前郑和下西洋,带去的是货物贸易,传播的是文化友谊,这与欧美殖民者的战争和侵略是截然不同的。近代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来势力入侵和欺凌,这段悲痛的历史记忆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和平的珍贵,也更加坚定了维护和平的决心。“和合”的文化传统和追求和平的坚定信念构成了中国通过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现代化的不竭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自身国情的战略决策。对现代化模式的中西方差异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带来了显著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不断改善的人民生活。但是,中国是个超大规模国家,地域广、人口多、底子薄,要实现整体发展,叠加发展,面临巨大的发展稳定和资源约束。我们必须清醒看到,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要达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需要经过很长时期的艰苦奋斗。这一基本国情也决定了推动经济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又是世界市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实现中国的发展,和平的世界、稳定的外部环境是必须的。例如,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首先做的就是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实现中美建交,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和平环境。再比如,此后的美苏冷战、东欧剧变、世界金融危机等,中国始终致力于发展同外部世界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成功抵御了各种冲击和挑战,保障了国家的平稳发展。因此,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继续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对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目标至关重要,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源于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实现现代化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获共赢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时代发展潮流。然而,曾经作为追随范本的西方发展模式,大多是以发动侵略战争和殖民掠夺的途径,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这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反观中国过去的现代化之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借助苏联援建实现快速工业化;到改革开放,建立全产业门类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工厂。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以和平方式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并通过外交谈判妥善推进了国家统一进程。同时,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不仅在于国强民富,更在于立己达人。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面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等各类挑战,我们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发起“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主动担当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建设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助力人类共同现代化事业。

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历史、现实、未来的综合判断中做出的科学战略决策,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推动着世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