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谢谢你们帮我找到了儿子,要是儿子发生意外,我们也没法活了!”抓着救援人员的手,林先生感激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日前,战马公益救援队与有关部门联动,协助前往厦门寻回了一名走失男子——林先生的儿子。类似这样的救援,只是战马公益救援队日常工作内容之一。
今年4月,战马公益救援队成立。它是漳州市首支以退役军人为主的专业救援力量,也是一支面向社会群众公益免费救援的志愿组织,成员多为“90后”和“00后”。成立半年来,已开展城市寻人、汽车救援、山地搜救等各类救援任务多次,累计参加300余人次,志愿服务时长超800小时。
近日,记者走进战马公益救援队,看这些退伍老兵的日常训练,听他们讲述救援时的点点滴滴。
成立初期
退役军人占85%
兵种涵盖海陆空
“集合!稍息!”刚走进训练场,远远就听到队长郭艺超洪亮的指令声,仿若走进了军营训练场。“每一次救援都关乎生命和安全,稍有不慎易酿成不良后果。平日里严格训练,救援时才能真正守护群众,保护战友。”郭艺超说。
郭艺超曾在海军92383部队服役,2013年,他脱下了5年的军装回到家乡。“从战士到百姓,虽然身份变了,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会变。”他曾参与其他救援队伍的救援工作,在城市寻人、水域任务、山地搜救等重大救援任务中积攒了丰富的救援经验。尽管如此,郭艺超仍然觉得“有劲使不出来”。
这些年,郭艺超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退役军人。在一次聚会中,一条寻人启事在战友的朋友圈中刷屏。“我们不如也组织一个老兵救援队,继续为群众做点事。”郭艺超不经意的提议,立即得到了在场几位战友的响应。
一拍即合,说干就干,组建退役军人救援队的消息传开后,陆续有退役军人主动找上门,希望参与应急救援活动。在战友们的热情参与下,2022年10月,队伍基本筹备完成。今年4月,在龙文区应急管理局指导下,战马公益救援队在龙文区民政局备案登记并正式成立。成员包括正式队员32人(退役军人占85%),兼职队员57人。“正式队员大都是从海军、陆军、空军退役的军人,还有退役女特种兵、武警等,业务能力绝对有保证。”对每一位即将加入队伍的准队员,郭艺超都会强调一句:“只要身上穿过军装,心里就永远装着军装,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可忘。”
救援事件
搜寻两天两夜
找回离家出走少年
城市寻人、汽车救援、山地搜救等都是战马公益救援队日常工作内容,谈及印象比较深的救援,队员们向记者讲述了今年5月的一次寻人行动。
今年5月,一位少年因使用手机与父母发生争执,负气离家出走。眼瞅着孩子不知所终,并且没有携带手机,家人发动亲戚朋友寻找均未果。着急的父母将希望投向了战马公益救援队。
接到求助,来不及多想,郭艺超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紧急召集队友们,分析情况,安排队员配合民警查询公共视频,通过社交平台扩散寻人信息,并对少年走过和可能会走的每一条路线进行“逐街逐巷”摸排。
从白天找到深夜,一次又一次地向路人和居民询问,即便拖着疲惫的身躯刚躺下合眼,一通疑似发现走少年的电话,立马能让队员们从床上“弹起”。尽管寻了两天两夜,依然没有少年的一点消息。
在少年出走的第三天,一条疑似线索又将队员们的神经绷紧,“没错!就是这孩子!”当日下午4时,少年被队员寻得并带回队部。“孩子的父母一到队部,激动得差点跪下。”队员老陈回忆道。
少年虽然寻回,却犟得很。无论父母和队员如何劝说,正处于叛逆期的他一声不吭,并将自己关在小房间中,情绪时不时激动起来。双方的僵持既急坏了父母,也愁坏了队员。
眼看已经离家3天的少年拒绝进食、拒绝喝水,队员赶紧联系了两位心理老师到队部,轮番为少年做心理工作。晚上10时,少年终于松口,提出想要拿回手机,少年的母亲立刻飞奔回家将手机取来。为了稳定孩子的情绪,老陈还和少年玩了几局游戏,直到凌晨1时,倔强的少年终于卸下心防,愿意和父母沟通回家。
“其实那天晚上,队部的每个窗口都有一位队员守着,就怕发生意外。”老陈说,救援之难,不一定难在对生命的拯救,有时是心灵上的拯救。
公益付出
自费购置装备
把副业做成主业
战马公益救援队虽然在龙文区注册,但救援任务并不只局限在龙文区开展。他们主动与周边救援队联动,部分队员在各自所在县区机动,尽可能将公益服务辐射到更大的范围。
今年9月,受第11号台风“海葵”影响,我市多地遭受暴雨袭击,身处平和的队员在山格镇救援一辆因内涝而抛锚的校车,解救多名受困学生;身处诏安的队员在凌晨1时至4时出动两台车4人次,连续解救3台涉水受困车辆。
目前,该救援队分为信息保障分队、搜索救援分队、水域联动分队、快速机动分队4个功能队,主要提供山地救援、城市搜索、水上搜救、地震救援、车辆道路救援等,并配置无人机、绞盘以及越野救援车辆等20多种专业救援设备,具备进行多种应急救援的能力。未来,救援队还将持续招募具备奉献精神和专业技能的救援队员和志愿者,积极配合和协同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兄弟救援单位开展相关救援行动。
“若有召唤,必为先锋。”郭艺超说,不少战友已经把副业做成了主业,把公益当成了生活的重心。每周,队员们都按照训练计划,开展急救技术、车辆救援、水域救援等各项救援训练。救援行动中,他们不仅没有工资,还要搭上不少时间。平日里自费购买装备器材、掏钱租场地。在他们看来,“多难的事,总要有人去干,部队培养了我们,脱下军装,依然要像守护自己的家人一样守护百姓。”
☉本报记者 肖颖婧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