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旭
每天跑步5公里、一年读完50本书、一个月不刷短视频、晚上11点前睡觉……这些响当当的目标,是否似曾相识?
很多时候,我们会头脑一热,几乎是铁了心地去制定计划和目标,甚至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但是没过多久,就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索性不再继续坚持。网络上的心灵鸡汤不断提醒人们:持之以恒的坚持拉开了成功者与普通人的距离。面对“远大”的目标,不甘心当“普通人”的我们,既焦虑,又无奈。
这该如何是好?
不如换种方式。只要方向不变,原则不变,实现目标过程中来点儿妥协也无妨。试着把标准降低,在“踮踮脚刚好够得着”的程度,去试着完成。比如把每天的跑步先调整为快步走,把整月不碰短视频调整为每天观看的时间不超过3小时,睡前不把手机带进卧室,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本书并认真读完它……只设下限,不设上限,让坚持的“负担”变轻,做事的效率自然也变高。毕竟,比起坚持到底的硬指标,愿意顺着惯性做下去是更重要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