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漳州古城的榨果汁再次“火爆出圈”。“没有一根甘蔗能逃离古城!”许多网友用生动的语言形容果汁销售的热闹景象。殊不知,古城榨果汁的最主要原料——甘蔗,大多来自芗城区浦南镇园坑村。
随着十来天前最后一批黄金果蔗运向古城,园坑村蔗农便开始抢抓农时,将一棵棵约20厘米高的蔗苗种下地,种下了与古城的“甜蜜约定”。
“蔗”个“甜蜜事业”,也曾停滞不前。“过去,村里主要种植用于榨糖的黑皮甘蔗,土地分散零碎、经济效益不高,甘蔗产业始终处于‘小、散、弱’状态。部分蔗农不惜狠下心砍掉甘蔗,改种其他作物。”园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东海回忆道。
转机出现在2019年,浦南镇园坑村乡贤、苏州漳州商会会长林德利带回了“金点子”:“种植100亩黄金果蔗可收入100万元”。
对于世代种植甘蔗的蔗农来说,这简直是天方夜谭。“100斤糖蔗最高卖到17.5元,扣除成本每亩最多能收入3000元。”村里个别蔗农持观望态度。
“我们都是农民家的孩子,深知转换‘赛道’、改良品种需要面对多大风险。风险咱担起来,成果再与大家共享。”林德利和时任园坑村党支部书记的三哥林元利商量。两兄弟一拍即合,林德利负责联系苗农、学习种植技术,林元利负责从村民手中流转来20亩田地,并在长泰、华安等地寻找“种植参照组”。
甜蜜,在这方土地里酝酿着。不曾种植过甘蔗的林元利悉心看护着“金宝贝”,可当年雨量偏多,还不到膝盖的甘蔗竟得了霉菌病。得知此事,在苏州的林德利心急如焚,立刻通过商会联系到广州专家,与林元利一同前往考察学习,并邀请专家到村里现场“把诊问脉”。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甘蔗丰收了,深受果商青睐,20亩产值达48万元。同时,两兄弟也花费近60万元“买”经验:黄金果蔗怕霜冻、怕水多,在个别易霜冻地区并不适宜种植。
林家兄弟自掏腰包的“赔本买卖”,换来了村里的“好戏连台”。村支书带头示范见效益,逢人便传授种植方法、解答种植困惑,还主动提供蔗苗、肥料,村民的积极性逐步被调动起来。第二年,全村种植面积扩大到50亩,年产值达100多万元。
园坑村的甘蔗皮薄、汁饱、清甜、口感好,每逢丰收季,蔗田旁总排满等待的车辆,销路自不成问题。但在疫情期间,“香饽饽”变成了“冷馒头”,成熟的甘蔗随风摇曳,却招引不来一个客商。
“这是蔗农辛苦一整年的心血,卖不出就会影响来年种植的积极性。”眼看甘蔗再不采收就要烂在地里,林德利十分着急。他马上联系在长三角做水果批发生意的漳州果商,而此前,漳州的黄金果蔗从未到过长三角市场。凭着对林德利的信任,不少果商尝试预订了一些。不到一星期,数十辆长9.6米的大货车直接将甘蔗运向了长三角,解决了销售难题,更开拓了未来市场。
甘蔗喜丰收,生活“节节甜”。“前年,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了20亩甘蔗,20亩甘蔗产量达36万斤,收入近50万元。”苏宏田信心倍增,今年他扩大种植规模至40亩,期待有更好收成。以前种植芭乐的林荣辉也改种了甘蔗,去年收入7万多元。许多农户住上了新楼房、买上了小汽车,一根甘蔗,让乡亲们过上了“甜蜜生活”!
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园坑村现有能流转的土地接近饱和。园坑村驻村第一书记赖晓榕说,从几年前开始,村“两委”开始带领村民到邻村开拓版图,通过向当地村民租赁或流转土地的方式继续种植甘蔗。目前,全村已种植甘蔗120多亩,在其他地方种植的甘蔗近5000亩,“甜蜜”版图正逐步拓展;甘蔗销往浙江、上海等地,“甜蜜”市场不断扩大。
由点及面,遍地开花,乡贤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芗城区委统战部副部长林桂芬介绍,芗城区充分发挥乡贤促进会“聚贤力、汇贤智、集贤才”的作用,以“乡情乡愁”为纽带,畅通乡贤回引渠道,鼓励引导乡贤建设家乡。“在乡贤引资引智的大力支持下,除了打造‘园坑黄金果蔗’品牌,浦南镇还积极鼓励各村深挖‘土特产’优势,培育乡贤版‘田秀才’,推广种植宏道荔枝、溪园菌菇、蓬莱苦瓜等高优品种,带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浦南镇统战部长吴苏君说。
他少时离乡,从物流起家,如今已拓展至水果批发、餐饮等行业,仍心系家乡发展。“月是故乡明,无论走多远,我最牵挂的地方仍是故乡。只要有机会,我们都愿意发挥人脉、资金、智力、技术等优势回报家乡。”林德利说,苏州漳州商会本月底将赴日本,深入了解先进的农业经营理念和栽培技术等。“我将继续帮助家乡引进优良品种、先进技术,让家乡肥沃的土地长出更多‘致富果’。”林德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