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漳州,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中有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的科技小院团队成员,有返乡为村子谋发展的“95”后,还有心系百姓的驻村干部。他们用实干书写乡村振兴答卷,展现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今天,让我们听听这群青年的故事。
廖红平和蜜柚科技小院团队——
科技助力蜜柚产业绿色发展
在平和,有这样一支团队,走遍平和各乡镇的蜜柚种植园,在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自找苦吃”,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这就是廖红平和蜜柚科技小院团队。
有蜜柚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足迹。长久以来,平和县蜜柚产区肥料利用低效,施肥超量与土壤状况不佳等制约着蜜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了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廖红教授带着同学们翻山越岭取土采样,剖析柚农施肥习惯与土壤状态变化的关系,研究适合蜜柚种植的新型肥料与养土方法。
“无论多远他们都会去。”当地种植户、科技小院校外导师黄国义告诉记者,团队成员常常天没亮就骑着电动三轮车上山采样。有一次,在距离小院30公里开外的文峰镇,有柚农要淘汰几棵蜜柚树,这是取根系样本的好机会。团队成员4点起床,匆匆吃过早饭就骑车出发。到了现场,他们在泥坑里挑选细根,待晚上回到小院,身上全是泥土。
这种“苦”日子,团队成员、来自新疆的博士研究生罗自威已过了五年。“我们常年要小院、校园两头跑,小院的‘苦’跟读书的‘苦’完全不一样。”罗自威感慨地说,同学们来到小院之后要下地干活、跟农民朋友打交道、做科普培训,科研工作上也有不少现实压力。“我们的研究有没有用,柚农朋友说了算。”罗自威说,“监测结果显示他们以往施肥超量了,但他们仍担心减少施肥会影响产量和质量,我们需要尽快拿出管用的技术,才能说服他们。”
建立长期试验示范基地、研发新型肥料、免费发放肥料测试、观测果树果实状况……廖红团队通过长期的实践,创新并集成了“减肥压酸,补镁增效”的蜜柚绿色减肥增效技术和“蜜柚改土专用有机肥+冬种油菜+禁用除草剂”的提质增效技术模式,该技术已列入福建省主要作物化肥投入定额标准。
黄国义在自己的蜜柚园中采用了这些技术,他表示:“实际效果很不错,果园里肥料的用量和土壤酸化板结的现象少了,果实的木质化程度也减轻了,果实还更甜了。”
小院院长刘烨东说:“看着技术落地有了效果,我们迫不及待地前往平和的各乡镇,将这些技术带给种植户们。”
“苦”尽甘来,科技助力蜜柚产业绿色发展。截至目前,平和蜜柚科技小院团队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50余篇与蜜柚相关的学术论文,并建立生态果园、提质增效示范片79208亩,组织培训和观摩172场,培训柚农1.6万余人次,入户发放施肥指导卡3.4万册,培养科技农民20余位。小院师生们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落了地、生了根,帮助柚农们逐渐改变了粗放的种植模式,蜜柚的产量提高了、质量也更好了。
让蜜柚更加香甜,既是团队的科研目标,也是柚农们的期盼。廖红教授表示:“同学们边学习边实践,自愿过上这种‘苦’上加‘苦’的生活,练就兴农本领,获得了柚农们的广泛认可,我深感欣慰。”她表示,团队将加倍努力、脚踏实地,为蜜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本报记者 蔡楠楠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