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民彤
今年是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4月21日“巴金书房”在上海徐家汇书院揭幕,很多读者来到这个阅读空间亲近文学、共读经典,阅读巴金作品,感受巴金精神,这里已经成为很多读者尤其是年轻人的新故乡……
来到此处的一些作家和读者,谈及心目中的理想书店,都不约而同地指向“思乡”之义,以此寻回属于自己的文学时间。作家格非说:“这样的空间让我着迷,城市书店成为人们身心自得舒适的场域,正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
格非最喜欢的书店类似“家庭式”的老房子,“在这种提供多样私密阅读空间的书店,你能真正感到与书共处一室,那么亲切舒适,找到一个小房间读上一个半天甚至一个整天,那感觉多好”。格非工作的书房都不大,这样最舒服。有的读者将回忆中的“列车”可视化,畅想“绿皮火车式”书店的诞生。“这么多年来,我最怀念以前从老家宁波到上海的绿皮火车,漫长的八九个小时中我能读两三本书,窗外的风景与记忆中的书构成最立体的互动关系,希望有一种‘流动的书店’,人们自由上下车,通过书籍能与更远方的人事发生关系。”
“巴金书房”的建立,很多作家读者对城市书店的渴望、畅想,让我们思考阅读和城市的关系。
阅读与城市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向往文明的城市,一个诗意栖居的城市,都有很盛的阅读的风气。这样的城市,人们阅读的意识都很强,不论是城市的胡同小巷,还是宽敞的城市空间中,都能看到城市大众热爱阅读的景象,洋溢着活泼生动的文化阅读的气息。
所以,热爱阅读的城市,必然有着一个鲜明的文化的标志,这就是大大小小、随处可见的城市书店。没有这些,尽管这个城市多么富有,物质多么发达,流行文化多么时髦,也无异于一个文化的荒原。
城市和书店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一座城市,不仅需要高楼大厦、通衢大道,还需要文化气质,书香弥漫的书店就是这种文化功能的体现。有人把城市的书店生动形象地形容为一种“诗意的栖居”。这些能够给人们带来静谧、深邃体验的书店,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具有文化象征和精神符号的意义。
我们知道,到过香港的人回来都会说,那里书店很多,容易找到,而且喜欢读书的人很多。台湾书店也多,有很多连锁店的诚品书店非常著名。台湾的书店,以擅长营造舒适的读书氛围著称。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影响了当地人的阅读和生活方式,塑造了文化地标和人文风景。
对于城市书店的文化功能和精神属性,著名作家格非说得好,“城市书店成为人们身心自得舒适的场域,正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书店与阅读,在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物理归乡的愉悦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它构造了人们回归的精神家园。所以,很多人说,到城市书店阅读,就像搭乘一班回乡的列车。人们心目中的理想书店,都有“思乡”之义,以此寻回属于自己的文学时间,可说是非常好地定义了城市书店的意义和价值。
有人说得好,一个城市的成就,不完全看它接待了多少高贵的客人,还要看它接待了多少精神流浪者。每座城市都应该有几个反映城市特色的人文学术书店,它们是我们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不让书店再流浪,为了我们的心灵不再流浪,城市应该为它们留一个位置,这其实也是为我们的心灵留一个安妥的位置……“尤其是在年轻人普遍‘漂泊’在城市的当下,城市书店可能是更宽泛意义上的‘家’,是一处歇息的好地方。”城市书房,是我们灵魂的一个栖息地。
现在,在我们的城市里,我们的周围都是钢筋水泥的森林、迷离斑驳的霓虹灯、奔跑的汽车,如果仅是这样的一个物质空间,那该是怎样一个物化的、冷漠的,没有温暖、没有精神灵性的世界啊!
有人说,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景观。这很有道理。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城市里,必然有着“最美”书店的位置。它为城市的文化积累起着作用,它体现了城市一种文化的静水流深的底蕴,它关乎城市中我们的生活内容,尤其是我们的生活品质,它更给予我们人文的细致、哲学的深思和文明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