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帆 图
①杨亚州正在雕刻木偶头的嘴部,微笑表情惟妙惟肖。
②小生面露浅笑,如春风和煦。
③丑角的微笑包含戏谑之意
④媒婆喜笑颜开,自带喜庆气氛
编者按
5月8日,是世界微笑日。笑容挂在脸上,快乐留在心里,这是每个人的追求。微笑能在生活中赋予人们力量,也能在舞台上激发快乐的共鸣。没有表情,再好的戏也出不来。与演员演戏可以精准展现表情不同,木偶的喜怒哀乐只能靠匠人一双手来刻画。国家级非遗漳州布袋木偶戏中就有许多镌刻着永久微笑的角色。今日,让我们一同走进国家级非遗漳州木偶头雕刻省级非遗传承人杨亚州的工作室,瞧瞧木偶的微笑是如何诞生的。
与它相遇,看见它嘴角微微翘起,长眉细目上扬,脸上还沾着香樟木留下的仆仆风尘。
它,是漳州布袋木偶戏的主角——木偶。
这一缕微笑是国家级非遗漳州木偶头雕刻省级非遗传承人杨亚州在木偶头上留下的。
杨亚州的手上,木偶角色相异,微笑的弧度也有所不同,蕴藏着最鲜活的生命能量。刻画微笑,无论精与繁,都是“减法”的艺术。杨亚州的案前有5种、近40把刻刀,雕刻微笑的斜刀,宽度还不足1厘米。雕刻木偶头的微笑,最困难的地方,反而是在嘴角连接的一点处。
斟酌时,杨亚州屏住呼吸,浑身肌肉紧绷着一点点推进操作,生怕自己呼吸粗一点会把它搞砸。他说:“木偶头雕刻主要以‘削减’为工艺,延展‘减法’艺术。特别是木偶头的微笑,一整块木头逐步减小,如果哪里减错了,就没办法再加上去。”
方寸之间,取舍之道,在杨亚州看来,最本真的微笑,源于克制且耐心。
木偶头雕刻的动势形体,有自然之数的内在秩序,也蕴藏着杨亚州精神世界的最初追索。他10岁开始接触泥塑,30岁真正拿起刻刀,雕刻木偶头最开始临摹的微笑,是菩萨低眉垂目的莞尔不语。一刀一刻,少年意气慢慢归于温煦,急躁渐渐归于沉着,直至暮年,杨亚州凝望着佛像,一缕微笑印刻心间。
微笑出自人,也超乎人。无论是嘴角的明确曲向,还是颧骨的隐隐隆起,每一条动线的游走,每一个面像的回转,都由匠人数十年锤炼、升华而来,最终将刻意的营造,提炼至写意的高度。用杨亚州的话说,就是:“雕刻木偶头数十种微笑,早已是不假思索、自然而然的事。”
☉本报记者 陈慧慧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