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前遗落的陶石器具中,可以勾勒出一个扎根山海的文明雏形;从初唐碑记的一笔一划中,可以重现一条披荆斩棘的开漳之路;从形制各异的番银货币中,可以回眸繁华一时的月港帆影;从蜚声海外的漳州陶瓷中,可以感受匠心独运的艺术风姿……
曾几何时,博物馆是教授学者才爱光顾的场所,而如今“博物馆热”悄然兴起,漳州市博物馆也成为不少人旅行攻略上必不可少的一站、社交平台上的“打卡点”。今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作为旅行的“新目的地”,漳州市博物馆又有哪些“上新”?
走!一起去逛博物馆!
升级+上新 精彩展厅目不暇接
5月18日,漳州市博物馆改版升级后的“漳台一家”基本陈列展厅重新对外开放,这是市博物馆送给观众的第一份“节日礼物”。走进新开放的“漳台一家”,暖色调点亮了整个展厅,新挂起的数个竹编灯笼成为街市的“点睛之笔”,将观众带回台湾“鸡笼街”的繁华之中。
“‘漳台一家’基本陈列经过改版提升后,以史实文献为基础,突出了漳台关系中的源和缘。”据市博物馆讲解员介绍,展厅三楼的“交流融合”部分均为新增内容,既包含对漳台文化、经贸等各领域交流的历史阐述,也有对思念、依恋等亲缘情感的感性描摹,“声情并茂”地讲述了漳台融合发展故事。
除固定陈列展厅的更新升级外,当日,“霸府名都——太原市博物馆馆藏北朝隋唐文物展”也同步启幕,立足太原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中丰富的北朝隋唐时期晋阳精品文物,展示文物背后蕴含的地方历史文化。“盛世之器——清代康雍乾时期景德镇陶瓷珍品展”也依然向观众开放,市民观展的同时还能聆听讲座,与景德镇瓷器来一场“完美邂逅”。
近年来,漳州市博物馆不断“上新”,精心策划与各地多家博物馆的联手合作,邀请全国各地文物展品到漳州“出差”。去年12月,市博物馆首次尝试举办商业性质展览“大汉雄风——汉代楚国文物精品展”,“网红”展品“金缕玉衣”亮相漳州,引得3.5万人次参观“打卡”。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到馆参观达3000余人次。
理念之“新”
行走+体验 拆掉博物馆“围墙”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当教育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博物馆当然也不一定要有“围墙”。
在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漳州市博物馆携手南靖县博物馆举办“锦绣漳州·魅力古窑”东溪窑探秘之旅。在这场探秘之旅中,参与者不仅可以通过讲座了解东溪窑考古与研究的知识,更能直接参观东溪窑遗址,与标本零距离接触。当玻璃罩内、聚光灯下遗世独立的瓷器,以最日常和本真的面目呈现在观众眼前,它便不再凝固在历史当中,让观众更能感受到其中的文化与精神力量。
拆掉博物馆的“围墙”,不只是观众的一次“出走”,也应是博物馆自身的“旅行”。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漳州市博物馆还开展图片巡展“五进”活动,让精心挑选制作的漳州窑瓷器与“盛世之器”图片展览进入社区、农村、学校、企业、军营等地,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漳州独特的瓷器历史与文化。
除了“行走”,博物馆的另一种教育方式是“体验”。一场探寻千年陶瓷技艺的社教活动在漳州市博物馆第二课堂内举行,选土、拉坯、修坯……“每一道工序看似简单却饱含着祖祖辈辈劳动人民的智慧,极其考验制陶人的耐心与功力。”陶艺老师一边讲述一边示范。“一个博物馆就像一所大学校。”瓷瓶彩绘、搭建古建、拼装船舶等各式各样趣味社教体验,让各年龄段的市民更愿意走进博物馆这所“大学校”。
创意之“新”
衍生+互动 多元体验助力“出圈”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漳州市博物馆”,看展、集章、打卡的各种花式攻略层出不穷,俑人、木偶头、石狮子等造型特别的文物也成为“显眼包”被不断转发。看文物、淘周边、找共鸣……当年轻人开始“着迷”博物馆,他们到底在“着迷”什么?
“我很喜欢收集印章,这些印章串联起了所有的展厅,在博物馆里寻找盖章机就像一个‘寻宝’的过程。”来自厦门的游客张一鸣向记者展示她集齐了九个印章的收藏卡,陈元光像、布袋木偶戏、花觚等具有漳博特色的展品印章生动可爱。去年,市博物馆在馆内设置了9台盖章机,让参观者通过盖章的方式将博物馆“带回家”。
参观博物馆的最后一站,往往都是文创商店。漳州窑航海图时钟、以素三彩为原型的抱枕、印有馆藏青花立凤牡丹纹大盘花纹的丝巾……让国风国潮文化融入美好生活,拉近了文物与公众的距离。
今年4月,市博物馆举行“文之意·创之趣”主题文创大赛,深度挖掘漳州市文物、文化内涵,报名作品达200余件。市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熊立状说:“未来,我们将在优秀的作品中选择主题突出、功能性强的作品开发做成实物,让漳博的更多文物‘活起来’。”
从文创产品到博物科普,漳州市博物馆也正在放弃“高冷”,转而拥抱新技术、互联网,与观众进行互动连接。带上家里的“老物件”,可以参加“乐享收藏 文物鉴赏公益活动”,由专家为你公益“鉴宝”;拿起租赁的讲解器,你会发现屏幕中的人物石像还可以“跳舞”;通过多媒体屏幕,你可以任意翻阅多年前的台湾来信,还能链接到政协网站寻找属于自己姓氏的族谱……
漳州市博物馆作为新的热门“打卡点”,正在不断为观众提供更多元化的文化体验,让观众成为博物馆的共建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博物馆的魅力。
☉本报记者 黄天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