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0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6版:九龙江

母亲的坚持与收获

▱陈锦铭

养儿方知父母恩。年过半百,孩子也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我才更加理解母亲是最辛苦又最容易感到幸福的人。

母亲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三岁时被送人当童养媳。后来养父母家生四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母亲作为抱养的长女,就是免费的“使唤丫头”,可想而知母亲的童年也是非常能干。

岁月如歌。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母亲通过自由恋爱嫁给了父亲。父亲是个“有为青年”,生产队的拖拉机手。母亲是伟大的母亲,从1971年到1981年,十年间,她和父亲为几代单传的家族生了五男一女六个孩子。孩子多,虽辛苦,然一家和和睦睦,其乐融融。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希望的田野,也吹进了我的家。家里孩子多,分到的土地多,劳力少,母亲也更辛苦了。在母亲的坚持下,我们兄弟都陆陆续续入学读书。家里的负担也越来越重了。这时段,闽南话叫“陷囝坑”。一大家子就母亲一个人最忙。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早上5点多要挑满两大缸的水,然后做早餐。忙完早餐,没来得及喘气,她又抱着全家老小的一堆衣服到村口小溪洗。衣服晾好,她吃完早餐就下地去干活。午餐、晚餐是奶奶做的。母亲从农田里干完活回家,吃过午饭还要去捡柴火。母亲像一只陀螺,不停地转动,晚上也不能早休息,而是蹲在昏暗的灯光下缝补一家人的衣服。她瘦小的影子映照在墙上的画面,让我一辈子挥之不去。母亲把生活的辛酸和幸福,还有对家人的爱都缝进衣服中。

越是艰辛,母亲越把更多的爱都倾注在我们身上。无论多么劳累,只要一看到儿孙们,她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那时,粗茶淡饭都是一种奢侈。农村还没有什么产业,吃不饱是常事。也许还有老天特别的眷顾,我们兄弟小时候被她喂养得白白胖胖的,特招人稀罕,说是像“县里人”。家里的农活爷爷做很多,爷爷非常宠溺我们,把我们兄弟当宝贝。母亲很感激我爷爷,也用最朴素的孝顺回馈爷爷奶奶,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家里做啥好吃的,母亲首先想到的是爷爷和奶奶。

对“读书改变命运”一事,母亲很执着,坚持要让我们兄弟姐妹都上学。印象最深的是,每到开学季,父母总要吵架。母亲总是提前计划,千方百计筹备我们开学报名的学费,非常不容易。临到开学,母亲就会让我们找父亲要学费,以此来敦促父亲尽责。父亲没钱就故意躺在床上“睡得很迟”。我们不敢叫他起床,同学们都去报名了。那个着急的辛酸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既然没能按时报名,我们也不去放牛或干其他农活。这时母亲和父亲就开始吵架了……

神奇的母亲,最后总有办法让我们走进学校,改变了一个家族的命运。家里种的果树,养的猪和鸡,都是我们家的“功臣”,卖了水果、猪和鸡蛋的钱,点滴积攒下来就是我们的学费。我和弟妹们也算争气,考了大学,有了工作。母亲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困难的日子千姿百态。所有的苦难,只有熬过去了,才会成为笑谈……

少年夫妻老来伴。父母亲互相照顾,开始沉浸在快乐恬适的日子里。母亲苦尽甘来,性格却起了微妙的变化,也许是人生风浪造就了她从“逆来顺受”变成“强势主导”。父亲这时候也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再争吵了,服她!

我热爱并敬重母亲,也祝愿天下母亲幸福快乐、健康长寿!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