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血,可能会挽救一个鲜活的生命,而一百袋血,则能给更多人带来生的希望,让人世间多一些温暖与爱。
1978年出生的漳州人陈宝辉,已经坚持无偿献血14年,累计献血超过百次。在2022年,他荣获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既然是做好事,认准了便要坚持下去。”陈宝辉说。
陈宝辉的献血生涯始于一次随意的逛街。2010年一天,他在中山公园门口偶然看到一块“急需O型血”的牌子,当即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第一份热血。
从此,他踏上了无偿献血之路,并养成了定期献血的习惯。后来,他了解到捐献血小板的间隔期较短、一些患者对血小板的需求量大等情况,他开始捐献血小板。
“最多的时候,一年曾献过13次血。”陈宝辉说,科学献血既对自己的身体无害,又能帮助别人。只要别人有需要的时候,他都会伸出援手。
在陈宝辉的献血历程中,有一件特别令人感动的经历。
2015年的大年初二,按照习俗,陈宝辉陪着妻子回到妻子的老家泉州安溪拜年。然而,就在他们享受团圆时光时,陈宝辉突然接到了一通来自漳州的紧急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的是一名危重患者急需O型血的消息。
得知情况后,陈宝辉在当晚的家庭聚会中滴酒不沾,养精蓄锐,并放弃了留下来游玩几天的计划,第二天一早便驱车近300公里赶回漳州。
在返回漳州市区的路上,陈宝辉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尽快赶到血站,为那名患者献出自己的热血。经过一路疾驰,他终于成功捐献了热血,为这名危重患者带去了生的希望。
除了日常献血,在献血的过程中,陈宝辉认识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重要性。他决定在献血的同时留下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有一次差点匹配成功了。”陈宝辉说,2022年,他曾经接到过一通来自福建省红十字会的电话,他与一名急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初步匹配成功。得知消息后,他积极配合,进行高分辨配型。不过遗憾的是,相差3个点位,陈宝辉最终无法为那名患者提供“生命的种子”。
“我希望尽自己所能,未来能够帮助更多的人。”陈宝辉说,不管是无偿献血,还是其他公益事业,他都会一如既往地做下去。
■本报记者 林昕蓉
通讯员 谢一兵 黄慧珊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