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原味的50斤,芹菜味的30斤,发往厦门;这些发往福州。”
“老板,已包装的原味肉丸来10袋,我要带回泉州。”
……
近日,在漳浦县绥安镇龙湖路一家名为“唐元光漳浦肉圆”的店铺,笔者巧遇热络的“争食”场面。
这家肉圆店的生意,缘何如此之“旺”?带着好奇,笔者与老板林文成、顾客攀谈了起来,探究其“圆”里乾坤。
“圆”自古早味
“这‘圆’与我还真是有缘。”提起从事肉圆制作这行,精干且聪慧的林文成坦诚地说道。
林文成,初中毕业那年,见到父亲生活担子重,想早点替父亲分担家庭重担。碰巧,一家肉圆店铺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咱家这小铺小店,传承的是独门手艺。”当年,林文成的师父告诉他,做肉圆的手艺是祖辈传下来的,可以上溯至唐朝的陈元光将军,历史悠远。师父的祖上,是陈元光在闽南漳浦置县时的“火头军”,后代延续饮食传统,此一招鲜的肉圆手艺,一直作为“手尾”传承了下来。
“师父是一位守传统的‘老古板’,入行那天,他就眯着眼对我说,肉圆是‘捶打’出来的,你就从‘打肉’开始吧,之后再教你选材、做料、配伍、加工、蒸煮。”一听师父说这肉圆源自古早味,林文成一下子就有了兴趣。再加上师父表示要把“压箱底”的做法一并教会他,林文成甭提有多高兴了。
在师父手把手教导之下,林文成既学得了全套“独门秘技”,还学会了做人做事的本事。之后,林文成自立门户,直至疫情期间,随着餐饮业的式微,不得已歇业。
“那几年,我的肉圆生意,与师父的家庭店铺,可以说占据了漳浦小吃的‘半壁江山’。”林文成表示,当把经营的店铺盘出去的时候,他心里还是挺酸楚的,但是,他暗自对自己说:“我一定会重新再来。”
味美受青睐
“师傅,明天记得再给我留足70斤原味,一个顾客吃了你家的肉圆,又特意再来购买5斤,哈哈哈……”一位本地的餐饮店采购员笑着对林文成说道。
“可以可以,请您放心好了。”林文成答应着。
“真有那么好吃吗?”笔者直接问这名来客。
“还真没有瞎扯,我们全漳浦餐饮店的肉圆,80%都采购自‘唐元光’。不信,你可以问问。”这位预定翌日来取肉圆的来客,说得很开心。
说着,林文成再来一句:“我不是将这古早味‘东山再起’了吗?”与笔者相视一笑后,林文成道,是大众的青睐,让他做回原来的漳浦肉圆。
“为啥肉圆被大家称之为‘小吃头牌’,是有其韵道的。”林文成说,他选择肉圆食材,必须是猪的后腿肉,还必须是歃血猪,电击的猪肉是做不出如此肉圆的。这是因为,歃血猪把猪体内的血液放出来,确保了肉里头没有血水,又鲜嫩。一旦是电击的,血水还余留在猪体内,做出的肉圆很松散,还带有腥味。“这只是做肉圆的第一步,选择食材;还有生产过程的打浆、成圆、蒸煮、出锅、冷冻、保鲜等一干步骤。每一道工序,都有独具的‘窍门’。”林文成表示,要做好手工肉圆,必须是手、眼、脑“三管齐下”。
“漳浦肉圆,弹、脆、鲜,有一股自然的香味,还有点甜。老少咸宜,多吃不腻,可做汤,可单吃,配上面条、粉丝,青菜与葱姜,就是一碗美味的早餐。”一位前来团购食材的本地餐饮店老板如此评价,并竖起了大拇指。
“信”守舌尖美
“当年,师父在传给我手艺之时,就特地叮嘱我,讲求信誉,是做好事情之根本。”林文成边给笔者端来一杯茶边说,他家的肉圆,秉持高温蒸煮、低温成形、零添加剂、秘方操作等传统做法,“40斤猪肉仅加2两的面粉和些许食盐”。
现在,林文成在老制作的基础上,再创新零下低温液氮锁鲜方式,有助于肉圆保存和远距离运输。他还依据市场调查分析,推出适合家庭食用的250克一袋简易包装,再在原来的原味肉圆基础上推出了芹菜、香菇、芋泥等10多种可供挑选的口味。
一粒漳浦肉圆,广为周知,一路“吃香”,风生水起。林文成的肉圆店专做生产加工和批发销售。如今,他在漳浦县城的销售门店就有6家,专门供给漳州市内餐饮店以及省内其他地市的餐饮连锁店,日平均销量在1000斤左右,旺季每天可达4000斤。
守住舌尖上的美味,做到食品安全,这是林文成做肉圆的诚信之道,也是这门传承百年的手艺的生存之理。新近,林文成还特地请设计大师,设计肉圆的Logo,再配置景致的文化包装袋,将地方文化融入美食,让人们在品尝美味之时,也感受地方特色文化。他坦言:“我的心中有一个梦,让漳浦肉圆,香遍全国。”☉黄喜祖
▲林文成手工捶打肉浆
本报记者 王炜艺 摄
◀林文成煮的肉丸汤
本报记者 王炜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