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念念的杭州,我们来了!”7月1日上午,随着2024闽南日报社青少年研学之旅(第六季)开启,42位营员化身“漳州小水仙”,在家长祝福的目送中,乘坐动车从漳州奔赴杭州。
连日来,营员们在行走的课堂中读懂更大的世界,在寓教于乐中触发更多的思考,收获颇丰。从研学一线发回的上百张照片,我们不难“搜”出一个个孩子灿烂的笑脸、专注的神情,而这些分明都在宣告:杭州很OK,不虚此行。
从新朋友到新城市
研学首日,营员们在动车途中,不仅邂逅沿途城市的美景,还结识了新朋友。期间,他们进行了一项有趣又具挑战性的游戏——制作三球仪。通过团队合作,他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彼此协作的沟通能力。
朦胧的山、缱绻的水,梅雨后的钱塘江云雾缥缈。抵达杭州已是傍晚。孩子们透过车窗看着这座“天堂之城”披了一层轻柔的白纱,久违的诗意油然而生:原来这就是烟雨江南啊!
当然,新鲜的好感也来自美食:当晚,孩子们品尝了杭州地道美食,尤其是一大盘“酱肉蒸素鸡”端上来,立刻俘获童心。浙菜注重食材之间的自然调味,由此可见一斑。“好好吃吖。”营员纷纷赞道。
“研”途悦读天地 “学”中穿越古今
“人民币一元纸币背面的景色是啥?”老师突然提问。
“三潭印月!”孩子们异口同声答道。
杭州处处景,勾留是此湖。研学营的首站安排在西湖,便是此意。在老师的带领下,营员们泛舟西湖,悠赏西湖美景。游湖中,一些营员还乘兴背诵起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粼粼湖面回荡着涟漪般的欢笑……
在西湖景区,营员们了解了雷峰塔的“前世今生”,听了白蛇传之外的一些传说;走进岳王庙,感受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领略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
“给我一天,还你千年。”一进入位于之江路的宋城,仿古的城门和城墙映入眼帘,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繁华而风雅的南宋。水陆两用的大型船坞、宏伟的宫殿……漫步在古色古香的街巷,营员们化身宋“潮”人,沉浸式体验宋代人文风韵。大型演出《宋城千古情》更带来了似梦似幻的视听盛宴:良渚之光、宋宫宴舞、金戈铁马、西子传说、魅力杭州,一幕幕穿越般的“亲历”互动感满满:历史兴趣的激发由此水到渠成,快乐学习的密码也随之打开……
小小少年,志存高远。名校励志来了——本次研学之旅的一大亮点就是走进浙江大学。
踏足浙江大学校史馆,营员们亲历了一场涤荡心灵的历史巡礼:从求是书院的诞生到浙江大学的崛起,这条百年底蕴的求是之路,铭刻着林启、竺可桢等先贤拓荒教育的坚实足迹。馆内陈列的杰出科学家如璀璨繁星:苏步青在数学领域的深耕,谈家桢在遗传科学的建树,李政道、吴健雄等海外赤子的归来与贡献,无不彰显浙大人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和科研报国的决心。这份深厚的家国责任感,也激励着“漳州小水仙”怀抱理想和信念,构筑自己的求学梦。
浙大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并完成了一大批国家级科研项目。营员们走进这些大国重器“诞生地”,了解尖端科研设备和实验技术,感受科研工作的魅力和挑战。
“没有盾构机的时候,要按照传统的钻爆法来打隧道,需要成百上千人力接续、花费数年。有了盾构机,打隧道实现了全自动化,安全可靠、效率更高。”浙大机械工程学院年轻的郑哲博士分享了一场精彩的大国重器“盾构”讲座,营员们听得入迷,不时记笔记并拍摄相关课程内容。提问环节,这些“好奇宝宝”更是踊跃举手,既把刚学到的知识加深巩固,又在交流中锻炼了科学思维。
“步步”为营 日日获益
游而后学,学而后思。这或许就是研学的魅力。
营员陈言参观完宋城后,以漫画画出眼中的宋城:人头攒动的热闹、营员“喊泉”的兴奋尽收笔底。她还在7月3日的研学日志中记了一件自豪的事:“我们在浙江大学的食堂吃午饭。刚进门,大家的目光被饮料贩卖机吸引了,可这里只能支付宝付款。我请张老师来,让他帮我付可乐的钱,然后我用纸币还钱给他。多余的四元钱我大方地说不用找了!嘿嘿,当我手提着可乐站到我们队的队员面前时,他们的表情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了。大家都很开心,我也很开心。毕竟‘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
用脚丈量历史、用心感悟智慧。在丰盛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面前,孩子们也渐渐学会仰望、懂得谦卑。或许他们还不能深入地理解陈寅恪先生所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论断,但已能真切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营员俞舒铭游览西湖后发出感慨:“雷峰塔、岳王庙历经沧桑,几度毁废又几度重修,可见它们历史分量沉甸甸的。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们!”
研学中,一些营员的自主学习力得到了彰显。比如芃泽芃宇两兄弟:哥哥将研学手册中的题目作答得又快又好;弟弟在浙大听大国重器“盾构”讲座,意犹未尽,主动要求老师再放一遍视频。
短短数日,营员们“步步”为营,满满的获得感“记”在他们的研学手册,“码”在他们的美篇日志,“流淌”在他们的夏日印象。截至发稿时,营员们已“走透”多个研学点位,接下来还将“约会”一个个精品“下一站”。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一千多年前,白居易在词中这样推介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一千多年后,当这些“漳州小水仙”研学归来后,又将如何分享各自难忘的客杭经历?
我们拭目以待。
⊙本报记者 黄舒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