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长泰正式步入“区”时代。这一历史身份的转变,使长泰站上全新起点,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
机遇稍纵即逝,发展时不我待。开发区作为地方经济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更是引领地方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如何带领长泰经济开发区把握先机闯新路,迎来新发展?”2021年7月,戴聪华调任至长泰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面对新机遇与新挑战,他思考着。
时不我待争朝夕,重任在肩当奋进。三年来,在长泰区委、区政府的统筹推进下,戴聪华以创新为动力,通过改革手段激活发展动能,全面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和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应变为能力,专注破题赋能,千方百计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以服务为宗旨,围绕大局聚能,把“产城人”深度融合的产业社区作为发展目标,在强功能、优配套、聚人气等方面下功夫,致力打造一个全市乃至全省示范的现代化都市工业新区。
短短三年时间,长泰经济开发区从摸索过河走向高质园区、从单打独斗走向产业集群、从工业独行走向产业社区……其间走出的每一个脚印串联起的,正是戴聪华的前行路径。
2023年,戴聪华正式担任长泰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当年,长泰经济开发区在全省开发区综合排名从2021年的64名跃升至37名;培育规上企业数量位列全市第一,并实现三年翻一番的好成绩;获评省级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创建省级高新区的方案通过省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入选全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破”“立”之间闯新路
为提升片区“硬实力”,2021年,长泰区委、区政府实行“一区多园、以区带村、块状开发”的工业园区管理模式,深化实施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一区二基地三产业四园区”工业发展格局。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思维必须开阔。”戴聪华回忆道,三年前,工业园区资源分散、运作低效、权责不清等一系列问题摆在眼前。他决定突破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重新焕发园区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戴聪华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先后参与制定了《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深化长泰经济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等,分批推动兴泰、官山、港园、银塘等四个原属不同乡镇管辖的工业园区合并管理,打破各工业园区单打独斗的局面。工业园区面积从最初的15平方公里扩展到35平方公里。
地是拿到了,但如何高效有序地管理这一规模庞大的区域,又成为园区协同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2023年5月,戴聪华推动长泰经济开发区成立下属国企福建兴泰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正式开启“管委会+公司”园区运营管理模式。由开发区管委会负责行政管理、园区规划,国企负责园区建设、运营、服务,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市场运作的方式,形成了管委会为“龙头”领航、公司成“翼”护航之势。
新管理模式仅实行一年,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承建4个项目,总投资超7亿元;整合资产2亿元,稳步推进闲置土地和厂房租赁转让收储交易平台等项目建设,涉及市政建设、教育、环保、公共运营、商贸等领域;盘活闲置厂房66万平方米,推动74家“厂中厂”企业升规纳统、年新增税收超2.1亿元……未来,还将投资运营标准厂房、科创中心、园区智慧管理、进出口等其他领域。
为激活数字新动能,追求新质生产力,今年1月,长泰经济开发区还新成立了物联网数字经济产业园。今年以来长泰区8家企业入选2024年福建省数字核心创新企业,数量居全市第一。现已培育“独角兽”企业1家、“未来独角兽”企业1家、“瞪羚”创新企业6家,数字经济走在全市前列。
这样的园区“沃土”,吸引了越来越多企业的目光。目前开发区已入驻企业超60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37家,专精特新企业38家。
“解”“牵”并行谋发展
“企业来电,无论何时都得接。”“不要轻易跟企业讲没办法。”这是戴聪华对开发区干部的要求。他坚信:“每帮解决一个难题,都将为企业和开发区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
“书记确实给足了我们企业放手干的信心!”6月14日下午,戴聪华来到漳州锐腾电器有限公司二期厂房了解建设情况,给前段时间还在担心厂房建设速度能否赶上订单生产进度的公司负责人刘生爱,带来了一颗“竣工即投产”的定心丸。
“在别的地区可享受不到这样的服务。”刘生爱感慨道,“以往企业从竣工到投产,需要重复提交材料并来回跑,时间长、环节多、手续繁。这次多亏了开发区的介入帮助及模拟竣工验收等政策措施,为我们节省了不少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区域发展最好的“梧桐树”,也是招大引强最大的“引力场”。“近年来,长泰区委、区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真抓实干的硬举措,全面实施营商环境‘118机制’,营造‘不找人,好办事’的良好发展环境。”三年来,戴聪华向区委、区政府借力,把服务好企业放在首位,全面开展“企业大帮扶”活动,为企业提供内循环、资金补助、海关、平台展销等相关服务,高效兑现了长泰区委、区政府的惠企承诺。
2023年,戴聪华解决企业问题305个,面对“闲置用地”增资扩建难题,以坚定的决心倒逼企业加快规划建设步伐,推进8个项目开工建设,新增投资额达12亿元;面对“工改商”规划难题,按照近期工业、远期商住的办法,顺利保障11家企业项目建设,预计新增投资额10亿元;面对企业“未供先建”的建筑物评估问题,积极与法院对接,寻求解决方案,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面对“未批先建”难题,协调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妥善处置历史遗留的振祥混凝土项目用地报批问题,将示范带动东大洋、文特森项目供地……问题的逐个解决,获得了企业的一致好评。
企业的心结难题逐一解开了,戴聪华又帮他们牵上了“红线”。
在开发区内的同类型企业之间,没有竞争与摩擦,而是互利与共赢。原来,戴聪华化身“媒人”,促成企业“联姻”。为促进同类型企业帮带互助、对接合作,2023年来,他谋划举办了企业家沙龙等活动12场次,引导75家产业链企业与247家关联企业对接合作,直接签订供需协议27.8亿元。目前,在戴聪华的牵线下,开发区已打通了纸业内循环,汇集了婴童产业集群和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等,形成的三大主导产业链式发展势头强劲。
红线不仅串联起开发区内的各企业,还延伸到了全国各地。三年间,戴聪华带队到先进地区对接高校、科研院所,足迹遍布上海、深圳等地,为企业发展壮大做好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引进。他说:“招商不能什么都招,我们还需要立足本地实际,注重以商招商,助力产业链持续壮大。”目前,长泰经济开发区累计落地强链、补链、延链项目92个,达产后可新增产值200多亿元。
如今,一幅链条更强、基础更实、质量更高的工业发展新图景,正在长泰经济开发区大地上徐徐展开。
“产”“城”融合提档次
今年我市出台了《漳州市产业社区(标准化工业园区)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按照上级对于产业社区(标准化工业园区)建设工作的部署要求,长泰区委、区政府找准“短板”、加固“底板”,加快推进产业社区建设。
为何要打造产业社区?戴聪华有自己的理解:“不仅要宜业还得宜居。”戴聪华发现,虽然受到附近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不少企业将生产基地搬来开发区,但开发区也被“吸”走了不少人才。因此加快建设产业社区,对长泰经济开发区来说具有紧迫性。
为了留住人才,戴聪华根据开发区产业布局特点、服务配套辐射半径等情况,系统谋划涵盖生产、生活、服务配套等“七大片区”建设。在他的推动下,开发区总部经济核心区8幢人才公寓开工建设,吸引了立达信集团厦门运营总部的1300名高端人才、深圳研究院的50多名科技人才迁入长泰。
“除了住,吃、行、教育、医疗、文体娱乐等环节也不能落下。”戴聪华表示,围绕产业社区“15分钟生活圈”,开发区还计划实施23个综合服务功能项目建设,总投资超45亿元。
目前长泰经济开发区已投用兴泰中学、兴泰夜间经济中心等6个项目,加快区中医院、体育综合体等9个项目建设,开展漳州海峡创投中心、总部商业综合体等8个项目前期工作,同步实施“三纵三横”路网等一批总投资超10亿元的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2.5亿元的污水零直排区项目建设……一个又一个民生项目由“蓝图”化为“施工图”,再从“施工图”变为“实景图”。这座昔日的工业小城,正全力打造成具有产业社区属性的“发展高地”。
“下一步,长泰经济开发区将按照市区两级工作部署要求,坚持塑造‘企业品质、园区品牌’形象,进一步加快推进省级高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工作,努力冲刺2024年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20强,实现连续‘三年跳’竞位。”戴聪华对开发区的未来充满信心。
☉本报记者 闫 锴
通 讯 员 梁建斌
王文强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