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穿过疏朗的树叶和方正的玻璃窗,执着地落在书桌上,桌上的书和文案材料被包裹着,光线柔和、沉静、笃定,时光在这一刻仿佛有了性格。这是我第二次被这个场景所感动,我转头激动地对黄老师说,您看,阳光照在您的桌子上,此情此景,可以写一篇文章呢!
黄老师笑着说,你来写。我面露难色,委屈地低声回应:我写不出来。我一时着急,竟然忘了这是她的办公室,对于一个聪慧睿智的学者,这熟悉的景致肯定无数次触动过她,融入于她的工作之中。黄老师肯定地对我说,你可以。我说我现在没有状态,等我写作状态恢复了再写,全然不觉自己的回答是已经说了很多遍、毫无说服力的说辞。黄老师显然是听出来了。她看着我的眼睛,认真地对我说:“不要等,你现在就写,今晚就写。”我还想为自己找理由,可发现很多理由经不起推敲。等有时间、等有状态等等,细想都是拖延。真的等待,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在努力的过程中不急不躁、稳扎稳打、水到渠成。
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够用。明天再说、以后再做、改天试试……那些被推迟的事或被拖延的梦想,有多少最后不了了之。那些灵光一闪的念头,这一刻没有抓住,就再也不回来。先哲早就看出了端倪,洞悉了人性的弱点,诗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过去已去,未来未到,唯有此刻能够把握。
想养成一个好习惯,从今天就开始。想看书,现在就翻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做的事,要付诸行动,条件不是在消极等待中等来的,而是在积极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时间不偏不倚,每个人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度过,时间也予以不同的答案。
我不再企图为自己找借口,然而还有一个困惑,常常写一半就搁浅了。我无辜又无助地望着黄老师,好像在说这可不是我的错,我努力了但是做不到。黄老师又笑了,也不管我带着几分顽皮的样子,直接给出解决方案:你不要追求完美,你先完成。我不知道她是如何知道我追求完美,我并没有跟她讲。她说的这话其实在网上我早就看过,只是看过的道理并不一定就是自己的。当她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时,语气坚定,对我的影响自然入了心。良师如良医,望闻问切,妙手回春,只在一瞬间。
追求完美与拖延只一线之隔,黄老师看透我的偷懒、消极,以及缺乏自信的心,并给予我希望与鼓励,让我感受到光和温暖。
而我,也愿意把这光和温暖传递与分享。一念花开,当你不找理由的时候,方法就开始涌现。行动起来,能力就会跟上。生命本身以及组成生命的组织器官大多遵循“用进废退”,长久不用的肌肉会被身体默认为不需要而逐渐退化,深度思考的能力也同样需要锻炼。知行合一,既要学习,也要躬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行动中进一步省察学习,日臻完善。
所谓“为时已晚”常常并不晚,每个当下都是往后岁月最年轻的时候。知晓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更要抛开犹豫迟疑,珍惜时间,把握现在。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再美好的愿景,也需要从简单的事情做起。让我们重温一句充满智慧的箴言:“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