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这孤寂之景是否勾起你的一缕情思。倪瓒的《黄钟人月圆·伤心莫问前事》一首吊古抒情之作,将对瞬息万变的历史的慨叹载入文字之中。
散曲一开篇就是这句“伤心莫问”,作者重登越王台的那刻,愈是遮遮掩掩,思绪愈按捺不住,如洪流一泻千里。“鹧鸪”为一种鸟,啼声凄切,诗词中常用以表达别离的愁苦、对故乡的思念等意象。用法似曾相识于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子规凄凉的啼声与漂泊不定的杨花互衬,流露出离别之恨。而本曲景里虽有东风吹拂,绿草摇曳,花朵盛开,却在鹧鸪啼处,更衬哀情。下片以“怅然孤啸”引出,在惆怅中显出激昂,是痛心入骨后的激荡,对发泄后得到解脱的渴望。回忆起故土的一草一木,仍然历历在目,有亘古不变的青山,有时过境迁的苍苔,是否就像“我”与故土,明明“我”如沧海一粟般渺小,但故国先亡,将苍茫的时间感体现得淋漓尽致。直到看见那抹明月,柔和皎洁,又渲染上一分悲凉,表达了作者对故国山河的倦倦深情。以“何处飞来”来收尾,略显突兀,也侧面突出作者的思绪万千,再次见到那轮照耀过前朝的明月,有感而发。
那么“伤心莫问前朝事”的“前朝”指的是南宋还是古往今来更多的朝代更替呢?由于宋朝的灭亡是极其悲惨,倪瓒身为一个知识分子,即使历史久远,他也无法忘记,才没有在元政权下做官,而是隐逸山林,因此被许多论家将“前朝”理解为南宋。但这还过于片面,越王台是春秋时越王勾践为招纳贤士而建,在这个地方,吴越春秋的人事代谢不可泯灭。曲中的“前朝事”将越王台沿经的历史一网打尽。我想越王台既有越王勾践报仇雪恨的铁心铁意,同时为南宋政治经济重心,一迈上阶,亡国的哀痛欲绝与报国的一腔热血便涌上心头,并不专指宋朝,而是千百年来盛衰万变的历史走马灯。
同时,作者身为一位杰出的画家,作品《虞山林壑图》《秋亭嘉树图》等,笔锋秀逸,风格浑穆。而这幅“人月圆”,乔木依偎与青山,苍苔依偎与乔木,下有绿草依依,上亦残阳斜照,明月当空,轮换,轮轮换。越王台上,空空如也,只有鹧鸪啼阵阵,爱国心悠悠,有密有疏,景致有序。我好似看见点点花草,浓墨溢出,几乎是以浓墨山水画的方式,把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把大爱无疆的历史忧愁寄托在绿草苍台、夕阳素影之间。
这种种沧桑遽变的历史犹如黑夜里“依依素影”,有藏在雾霭中若隐若现,又像明月的光亮透进作者心头罢!
教师点评:作者抓住“鹧鸪”这个意象分析散曲中传达的凄凉情感;从“伤心莫问前朝事”这句直抒胸臆的句子分析散曲传达的故国之思。此外,作者能够从作者画家的身份,分析散曲中描述的独特的意境之美。
(指导老师:孙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