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7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6版:县区要闻

古雷开发区:盐碱地变“新粮仓”

近日,笔者走进沙西镇高林村耐盐碱水稻示范田,只见连片种植的广袤田野上,稻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成群的白鹭在田间盘桓翩飞、嬉戏觅食,绿白相间中,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跃然眼前。这里,曾经是“十年九不收”的贫瘠之地。

为唤醒这一“沉睡”的耕地后备资源,今年来,古雷开发区以沙西镇高林村为试点,因地制宜加强盐碱地改造提升,推广种植耐盐碱水稻,让盐碱地变身“新粮仓”。

沙西镇红阳家庭农场负责人李朝阳穿梭在水稻田间,忙着检查水稻生长情况,聊起眼前这片地,李朝阳很感慨:由于海水倒灌等原因,该片土地盐碱化日趋严重,导致水稻长势偏弱、成活度低,农户们苦不堪言,如今再现生机,着实不容易。

据了解,为进一步向盐碱地“要粮”,今年年初,古雷开发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挖掘盐碱地种粮,新增种粮面积”的号召,决定在沙西镇高林村150亩的滨海盐碱地试种水稻,通过挖除杂草、平整土地、疏浚排灌沟渠等方式,走出一条“盐碱地+”生态治理的新路径。

“盐碱地种水稻要有‘良品’和‘良法’。”区农林水局农技专家告诉笔者,良品即优良品种,经过试验,目前可以选取的水稻品种主要有两优1号、广红3号和固广油占等,这三个品种具有耐盐碱的特性,能够较好地适应盐碱浓度,进一步提高亩均产量产值。除挑选优良品种外,洗盐排碱也是治理盐碱地的有效手段之一。为降低土壤盐碱浓度,古雷开发区全力推动河道清淤疏浚工作,从西溪引来淡水,并安排水利管理人员根据潮汐规律开放水坝闸门调节淡水进行排灌,满足“泡田洗碱”需要,确保土地盐度保持在合理区间。

“这一季的水稻7月份就能收成,预计亩产900多斤,每亩能比原来的产量多300斤左右。”区农林水局工作人员表示,下一步,古雷开发区将持续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关键作用,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服务指导,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