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午后,位于长泰区的漳州富达农牧饲料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里,层叠式的立体笼架里装满了白羽肉鸡,喂料、上水、控温、杀毒等养殖生产环节都实现了全自动化。一栋能出栏6万羽肉鸡的鸡舍,仅需一名工人负责管理。
“智慧化养鸡不仅省时省心,也提高了经济效益。以往,一栋鸡舍就要配备5名工作人员,现在3个厂区8栋鸡舍只需3名管理员就够了,跟传统养殖相比,效益提高了3倍以上。”现场负责人张春金介绍,得益于科技助力,8栋单栋6万羽的肉鸡舍,存栏可达50万羽,年出栏200万羽,公司年产值可达1亿元。此外,该公司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户养殖肉鸡超30万羽。
“近年来,种养加结合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趋势,我们也一直在探索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有益结合。”据张春金介绍,富达农牧正联手位于银塘办事处的长泰富盛食品家禽深加工项目打造产—销—屠宰加工“一站式”服务,培育“从种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体系。“项目建成后,我们的家禽生鲜将在最短的时间内经过流水线屠宰加工、打包装箱,被送往各大商超货架,最后摆上消费者的餐桌。”说起未来的产业规划,张春金信心满满。
与富达农牧一样,位于陈巷镇的妙韩蔬果专业合作社也在积极探索种养加一体化道路。
傍晚的陈巷镇古农村大金崎社,田间小路上一片忙碌,勾机与运输车来来往往、有序接力。“我们与附近的蛋鸡场合作,将他们的养殖粪便与菇渣混合益生菌进行发酵,利用当下的休耕期,把腐熟的粪肥施到田里,这样休耕期后便可以直接起垄、覆膜、种植了。”妙韩蔬果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主管徐金权算了笔账,用了有机粪肥,一个大棚每季至少可节约化肥成本550元,而且“营养餐”让土地更“健康”,种出的果蔬口感很好,又无污染,颇受消费者青睐。
妙韩蔬果专业合作社由30个社员组成,基地覆盖陈巷镇石室村、古农村、苑山村等,总面积近1100亩。据徐金权介绍,妙韩蔬果每年可消纳有机肥料达2000多吨,平均一亩可消纳1.5吨以上鸡粪,这种绿色种植发展模式,形成了合理的农业循环生态链,既保障产品品质,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的有机食品原材料,又有效减少了畜牧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种养加一体化、生态循环、废弃物全效利用……环环相扣的循环生态链让长泰区构建起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新格局,“生态包袱”就地变成了“绿色财富”。
“长泰现有涉及种养加产业链条的企业60余家,围绕‘种植、养殖、加工、三产服务’四方面,我们正在策划园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工程、农产品加工物流推进工程等28个项目,全力打造长泰区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2026年建成2条以家禽为主导产业的全产业链条,届时产值有望超20亿元。”长泰区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站站长蔡智毅说道。
⊙林婉蓉 林少虹 方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