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10时15分,在天津南动车站候车厅,一条寻医求助广播突然响起:“女士们、先生们请注意,哪位旅客是医务工作者,候车室有旅客需要救护……”原来有乘客晕厥,动车站工作人员紧急拨打120,并向现场求助。
在候车室等车的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教师张木兰赶紧起身,小跑过去。
“这有个女乘客,她痛得不行了。”推开围观人群后,张木兰发现,一名瘫在座位上的女子手捂肚子,脸色发白,闭着眼睛,痛苦呻吟着。
确定女子是痛经,张木兰用随身携带的毫针对其实施针刺,手上扎一针,脚踝部扎两针。三针扎下,张木兰问女子疼痛缓解没?女子睁开眼连连点头。
120急救车到达了。众人协助急救人员扶助女子上担架。
“临走时,我问她针要留着去医院取还是我取下来?她说留着。”张木兰向记者透露,“那时,我们扶她上了担架。上了担架后,她已能打开手机浏览信息了……”
张木兰是漳州卫生职业学院针灸推拿专业教师。此次她出差从天津返漳,途遇患者,遂凭所学及时施救。“我相信换成别人,肯定也会出手相救,更何况我是一名人民教师,也是一名中医医生。”
“你怎么随身带着针具?”记者问。
“针灸是中医急救的常用器具,我都随身携带毫针及消毒棉片。”张木兰说,这也是她从医十多年养成的习惯,“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身上带着毫针遇到突发状况能及时进行施救。当然,这个习惯我肯定会坚持下去,以后遇到这事还会一如既往冲上去,履行医务工作者的职责。”
⊙本报记者
黄舒哲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