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6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7版:教育周刊

跨学科 学急救 强心理

教师暑假培训实用更管用

▲医生示范海姆立克急救法

▲东铺头中心小学组织老师学习急救知识

正值暑假,学生都已开启了放假模式。对教师而言,暑假既是身心的休整期,更是难得的学习期。暑假以来,漳州不少教师开启了“充电”模式,教师们纷纷走出去、请进来,通过提升教学专业技能、学习急救知识、强化心理教育,为新学期开学备足马力。

外地研修 受益匪浅

7月中旬,龙文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龙文区专职、兼职教研员前往成都参加研修学习。本次研修聚焦“教研指导能力提升”主题,通过专题讲座、小组研讨等方式,老师们在交流研讨中总结反思,在学习中收获成长。

闽南师大附属龙溪学校何艳萍老师说,培训专家的大视野让她很受震撼,她返回工作岗位后将针对学科融合、在课堂中发挥学校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做出更多的提升,将前沿的教学理念和优质的教学经验带回来,充分发挥教研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同样有收获的还有刚刚参加完新时代中小学学科领军教师示范性培训的云霄县教师进修学校林艺容。“培训中许多前沿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跨学科学习等,这些新的教学模式让我眼前一亮,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改革课堂教学的决心。”林艺容告诉记者,她通过培训体会到践行新课标“跨学科”精神、推动深度学习发展的重要性。她表示,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引导学生在“跨学科”思维背景下,整合、吸收、批判和迁移运用学习内容,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涵养核心素养。

林艺容说,“跨学科”阅读教学,能使教师的教学视野更加广阔,让老师们不再只是汲汲于自己学科的“一亩三分地”,而是以“立德树人”为标准,全面看待学生成长,激发学生多样性思维,让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以此保证核心素养的提升。

“此次培训还设置一些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或挑战,让大家在实战中学会如何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林艺容说,通过培训,她学会了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如何协调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来实现共同目标。这些经验不仅对她今后的教学工作大有裨益,也将对她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很好的影响。

学急救知识 为生命护航

记者发现,今年的暑期培训不仅仅在教学技能上,不少学校还组织老师学习急救知识。

7月初,在漳州市东铺头中心小学,志愿者王医生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数据,强调掌握心肺复苏和AED操作技能在关键时刻的重要性。参加培训的老师们聚精会神地听讲,有板有眼地模仿、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这一拯救生命的关键手段。

培训中,王医生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详细讲解了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包括环境评估、判断意识、判断呼吸、呼叫救援、心肺复苏的体位、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等。王医生还分别用婴儿、儿童、大人三种不同角色,示范了心肺复苏的每一个步骤和动作,耐心纠正操作姿势和力度,确保操作到位,准确施救,让大家在实践中体会和感知心肺复苏急救法。该校杨丽惠老师说,自己通过培训,学到了一些急救的知识,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会更有意识地去学习和掌握急救知识。“对于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王医生进行了重点讲解,从设备的开启、电极片的粘贴位置,到机器的自动分析和电击操作,每一个细节都讲得深入浅出。”

现场不少老师表示:“小学的孩子还处在‘贪玩’时期,学习一些急救知识能在关键时候派上用场,护航学生安全成长,特别是海姆立克急救法很实用,也是我们生活中必须学的一项技能。”随后,王医生根据教职工们提出的常见校园事故,如头部撞伤、膝盖流血、烫伤、抽搐、高热惊厥、流鼻血等该如何处理,做出了详细具体的指导。

心理教育 为师赋能

记者发现,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今年暑假培训的一项内容。

为全面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对学生心理应激反应的敏感度,提高识别辅导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学习掌握心理危机干预基本知识与技巧,漳州市东铺头中心小学还邀请漳州市教育局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高莉老师开展《小学老师应具备的心理素养》专题培训。

高莉老师以“教师缺乏心理素养的表现”为话题,引发大家对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思考,梳理了小学生心理特点,帮助老师们更好地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内心。

高莉老师把一个个经典案例穿插于整场培训中,将抽象的心理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心理学相关知识,重点讲解了“教师应具备的心理认知素养”“教师应具备的心理技能素养”两个方面的内容。

心理素养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要有的基本素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一个完整的‘人’来对待;要用心去感受每个问题的背后,不要被表象蒙蔽双眼;要重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不把心理问题视为品行问题,在关键时刻及时共情、安抚、支持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健康地学习成长。”在该校五年级段长黄月华老师看来,高莉通过列举常见的“儿童多动综合症”“心理情绪”“行为偏差”“人际关系”四种问题,阐述小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应对方法,可操作性强。

“高莉设计的交流分享与策略探讨环节,促进了教师间的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有助于共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教师们表示,学生的心理健康很需要关注和呵护,只有当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时,他们才能更好地学习、成长和发展。

☉本报记者 苏水梅 文/供图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