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益雄 刘铭明 陈志荣 李伟 文 游斐渊 图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题记
“纪录电影《援疆日记》已开始着手创作。”
“哈萨克族题材广播剧《赛开尔》的剧本已初具雏形。”
……
近日,由福建援疆漳州分指挥部、南平分指挥部与木垒县委宣传部共同推动打造的新疆木垒首个“宣传文化名家”工作室——闽疆(木垒)石榴籽“薛伟强文化名家”工作室在木垒县融媒体中心揭牌。在揭牌后的首场工作推进会上,薛伟强与当地的工作室成员热烈讨论着近期工作计划。
薛伟强是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副秘书长,也是福建漳州柔性援疆专家人才。工作室成立后,他将以领衔人的身份,进一步加强木垒广播电视文艺人才的开发与培养。
“新疆是文艺创作的富矿,我要让福建工作室和木垒工作室的伙伴们相互交叉、深度参与创作,让大家在交流互动中讲好福建与新疆的山海故事。”薛伟强表示。
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新疆故事,胡杨精神不可不提。木垒北部戈壁生长着一片有超过6500年历史的原始胡杨林,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胡杨林之一。几千年来,它们栉风沐雨生长在茫茫原野上,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生命力被人们广为传颂。
去年10月,由漳州、南平援疆资金共同投资建设的新疆胡杨精神陈列馆在这片原始胡杨林里投入使用。展馆采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对功能进行拓展,有效呈现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
据悉,新疆胡杨精神陈列馆是漳州援疆“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的项目之一,是爱国、爱党、爱疆的红色教育基地,也是木垒县实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的重要平台和推进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举措。陈列馆的落成不仅丰富了木垒文化旅游产业,更始终提醒着一批批援疆干部人才牢记初心,用实实在在的作为来回答“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
展馆运行9个月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000余人次,开展研学旅游、红色教育等近50团次,已成为木垒胡杨文化的新名片。
“我们援疆干部人才将以胡杨精神为鞭策,传承前辈的优良传统,把各项援疆工作任务做深做细做实,为木垒高质量发展贡献漳州力量。”项目负责人、漳州援疆专技人才吴跃彬说。
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多来,福建援疆漳州分指挥部以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为引领,开阔思路、创新载体,不断丰富文化润疆内涵形式,在打造多元文化阵地、创作优秀文艺作品、促进文化交流互鉴等方面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以文化人、以文润心,助推文化润疆见行见效。
去年,福建援疆漳州分指挥部成功推动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本巴》的作者刘亮程在木垒的文学馆落成,为木垒文旅增添新地标;今年,以闽疆两地人民情感为内核的广播剧《明月照天山——林则徐在新疆》制作完成,并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之声、学习强国等各级频道平台播出,收获全国听众一致叫好。
文化交融让情感更浓。在去年举办的首届闽昌(木垒)文化旅游节上,漳州布袋木偶、歌仔戏、剪纸等表演跨山海而来,为木垒群众呈现了一场非遗盛宴;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一行到木垒写生创作,用艺术滋养让各民族共赏木垒之美。多年来,漳州、木垒两地妇女、青少年成功开展多场“线上结对+线下互访”交流,体验不同地区民俗文化;木垒一批批茶艺爱好者赴漳州进行茶艺文化研修;木垒基层干部分批到漳州各区县开展跟班学习……据统计,去年以来,相关交流活动参与人员累计近600人次。
文化润疆谱新篇,跨越山海同心圆。一批批漳州援疆干部人才扎根木垒,坚持把文化润疆作为事关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稳扎稳打、系统推进,如水仙与雪莲次第绽放,亮出了一个个担负文化使命、凝聚团结力量的“漳州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