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8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1版:要闻

长泰推行主导产业“链长制”,做大做强县域重点产业链——

“链”上企业,十分钟就能合作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联动可以多快?记者日前在长泰见到了这样的速度:长泰宏晟光电的灯具驱动组件产品从生产线上“新鲜出炉”后,就搭乘货车出厂。10分钟后,它们到达立达信集团的厂区,将在这里成为照明产品的重要部分。

宏晟光电从事各类照明、智能产品的驱动组件产品生产,其灯具驱动组件等系列产品专供立达信集团。“选择漳州、青睐长泰,最主要还是因‘链’而来,这里上下游企业已形成一种平衡供需的状态,能最大限度降低用工成本、经营成本、运输成本。”企业负责人林丽真说。

2022年4月,立达信运营总部迁入长泰,落地兴泰工业园。对于长泰电子信息产业而言,立达信的加入是强链,是建群,更是提质。仅一年时间,立达信物联网科技产业园已经聚集了包含部件厂、大宗原料供应商等核心企业近30家,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

在“链”上,上下游企业密切配合、环环紧扣。矽力杰公司也是立达信的上游企业,主要生产智能灯具的芯片。“通过立达信自主开发的‘DOP数字化运营平台’,企业可实现从运营管理端到生产制造端的数据共享联动。下游企业可以看到我们的库存情况,我们也能看到他们的排产计划,科学安排生产,消除库存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矽力杰公司工作人员银景燕说。目前,该平台已实现60多家供应商系统互联,近20家供应商排产共享。

一家家企业犹如一颗颗珍珠,在“链主”的带动下,因“链”集聚、以“链”布局、靠“链”发力。这背后,离不开长泰区的“链长制”。

近年来,长泰围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创新推行主导产业“链长制”,由区委书记担任总链长,引导产业上下游、左右链集中集聚、链式发展。长泰还成立了产业链专班,聚焦“强链、建链、补链、兴链”,建立日常会商、定期通报、挂图作战以及“安排、交办、落实、反馈、销号”全流程闭环管理等机制,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集群产供销一体化协同、资源共享。

俯瞰电子信息产业链上下游版图,产业主要集中在兴泰工业园和港园工业园——

在兴泰工业园,581亩的立达信物联科技产业园发展势头强劲,园区引进培育一批制造、封装生产、关键配套设备企业,以及绿色照明、智慧照明等应用类企业,构建LED外延片、芯片、封装模组、照明应用等完整产业生态。

在港园工业园,460亩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不甘示弱”,园区充分发挥宏发电声、新峰科技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电力电器、物联网产品、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培育引进一批产品技术含量高、研发能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企业。

2014年落户长泰的宏发电声是长泰区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企业主要从事通用继电器、微型开关等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眼下,在宏发电声继电器生产基地,三期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基地的生产车间却有些“冷清”,仅有一两名技术工人往返巡视,自动化生产线按部就班地运转着,经过数十道工序后,生产出的继电器成品被装入小车,运往下一个车间。

“这小零件看似不起眼,可它是电子产品的核心控制元器件。”设计师林正极告诉记者,有的继电器产品仅有方糖大小,却大有乾坤,既可满足高电压大电流,还可应用于伺服务器电源供应器等应用场景。

如今,宏发电声已成为全球继电器行业的领航者,其生产的继电器出货量全球排名第一。有了宏发电声这一龙头的带动,几年来,漳州松竹新能源、光弘电子、榕鑫达、宏兴泰等配套企业纷纷落地长泰,集群效应显现。2023年,集群总产值超200亿元。

随着企业落户,长泰也在思考,如何实现从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的跨越?“长泰规划出1个产业社区、3个标准化园区,即物联网数字经济产业园、总部经济产业园、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三个特色化园区,全力构建‘3+2+1’生活配套体系,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长泰区工信局局长王志忠介绍,2023年以来,长泰新谋划了23个项目、总投资超45.5亿元,已建成兴泰中学、兴泰夜间经济中心等6个项目,正在建设长泰区中医院、兴泰小型体育综合体等9个项目,多维打造宜业宜居的“产城人”融合发展新空间。同时,建立“漳州市长泰区政产学研科创平台”,实施“一条产业链至少对接一所双一流高校”机制,加大电子信息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力度,在科创方面持续发力。

如今,长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中度、专业化程度居全国前列,拥有优质中小企业31家、高新技术企业2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重点“小巨人”企业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独角兽”创新企业1家,这些企业带动了一条条产业链,正推动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廖瑜婷

通 讯 员 李业伟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