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7月27日凌晨1时30分,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法国巴黎正式拉开序幕。这座浪漫之都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世界体坛随之进入了激动人心的奥运时间。与此同时,一份来自40年前的神秘“档案”也悄然浮出水面。
当天上午,漳州市政协文史员、漳州一中红色文化博物馆馆长、民间收藏爱好者林宪杉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收藏多年的1984年第23届夏季奥运会剪报。他翻着一页页泛黄的报纸,向记者讲述一段中国奥运史上的高光时刻。
小心翼翼翻开剪报本的其中一页,林宪杉大声且自信地向记者朗读出了其中的文段:“上午十点,从远离洛杉矶市区的射击场传来了第一条快讯:中国运动员许海峰以五百六十六环的成绩,获得男子自选手枪冠军,成为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获得者。各国和地区的记者怀着钦佩的心情纷纷相告:‘是中国人得了本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新闻中心的各种通讯设备一齐开动,以最快的速度向全世界播发这一重要新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正式宣布:是中国人获得了本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
在40年前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以崭新的面貌亮相奥运会,实现了多个历史性突破:出征353人,参加16个项目,斩获15枚金牌、8枚银牌和9枚铜牌,位列奖牌榜第4位。
剪报中,许海峰夺冠的枪声犹在耳畔回响,那是中国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的诞生。此外,跳水、体操、女排等多个项目也捷报频传,中国运动员以精湛的技艺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与赞誉。“这是中国奥运史上的闪耀时刻,很荣幸,在国家首次参加奥运会的40年后,依然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荣耀与民族自豪。”林宪杉说。
“1984年,对于中国女排而言,同样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这一年,中国女排在继1981年女排世界杯和1982年女排世锦赛之后,成功实现了‘三连冠’的壮举。”提及手中3本厚达400多页的奥运剪报,林宪杉表示,有幸得之,纯属巧合。作为一名资深的中国女排球迷,多年来,林宪杉一直致力于这份对中国女排的热爱与执着,让他对体育历史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数年前,林宪杉在机缘巧合之下,偶然间从一位朋友口中得知,一位资深的收藏爱好者手中藏有一份珍贵的联版报道,这份报道正是关于1984年中国女排夺得奥运会金牌的历史性时刻。经过几番周折,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收藏者,在表明来意后,收藏者被林宪杉对中国女排的深厚情感和对历史的尊重所打动,最终同意将这份珍贵的联版报道转让给他,同时他也意外发现了这3本珍贵的奥运剪报。
“报纸即时记录着一个个历史事件,因此是一个时代的浓缩与见证。”林宪杉告诉记者,除了记录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辉煌成就外,这批剪报还详细记录了当时奥运会期间的社会氛围、国际交流、观众反应、幕后故事以及科技与文化的发展等多方面内容。
从报道中,记者发现,作为一代人回忆的饮料,广东“健力宝”,当年是针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中运动员特殊需要而研制出的,并与辽宁的“八四七奥林匹克运动员饮料”、北京的“猕猴桃饮料”、河北的“运动员机能饮料”和四川的“峨眉山矿泉”运动员饮料等四种运动饮料,一同跟随运动员征战洛杉矶奥运会。
“4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体育从初登世界舞台的蹒跚学步,到如今已成为奥运赛场上的重要力量。”林宪杉告诉记者,透过奥运剪报这本不平凡的体育教科书,不难发现中国体育发展的显著飞跃。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以业余阵容初次亮相,到如今汇聚职业化团队并在国际赛场上熠熠生辉;参加项目由最初的少数优势项目,到如今实现了全面开花;在技术层面上,中国体育也从传统的经验积累,迈向了现代科技赋能的新阶段,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为运动员提供了更加科学、高效的训练方案。
每一次国际体育赛事,中国代表团总能以更加成熟的心态、更加专业的技术和更加全面的实力,向世界展示中国体育的风采,不断刷新着历史纪录,为中国体育的荣耀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相信今年的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代表队将再次以更加成熟的心态、更加专业的技术和更加全面的实力,向世界展示中国体育的无限魅力和卓越风采!”林宪杉激动地说道。
☉本报记者 许文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