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5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6版:九龙江

无限春风来海上

▱何纯洁

中学时代,很喜欢苏轼,他一生跌宕,却大都化为清风霁月。在他的四千多首诗作中,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赤壁赋》《定风波》,他的诗词数次道出我心境,救我于水火。在《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中,我深切感受到返闽后的第一个春天是如此生机勃勃——无限春风来海上。

我生于斯长于斯的闽南,在我有记忆以来,日子就是缓慢的。在人生的又一重要关卡,我选择了返回闽南,与海为邻。以前每次离家,母亲都会让我装上家乡的泥土和水,用于和异乡的水土融合,说是能避免水土不服。而东山离家仅四十公里,这是我过往所有迁徙中,最不需要适应的一次。在外闯荡浮躁的心,也在这半年里,获得了滋养与抚慰。

初春闽南,湿漉漉的回南天让人的步伐多了几分小心翼翼,但回温抚慰人心。云销雨霁后,心里都是雀跃,因为知道桃花灼灼、杨柳绦绦的春天悄然而至。

趁取春光,二月为如,不愧为花朝月。庙山的炮仗花热情盛放,马銮湾的黄花风铃木始终明晃晃的,中驰山庄由波斯菊和百日草构成花海,碧桃和山樱羞赧其中,春色才不会显得过犹不及。寻一个美好的周末,就可以在这个桃红柳绿交错的闽南海岛,感受春和景明的气息。

兴来每独往,我最爱去那个靠海的铜陵图书馆。虽几经修葺,图书馆仍不失原有风貌,见证了明代以来的历史变迁。每每在地图上看到它静静地躺在南门湾,便觉得任凭时光更迭四季,时代滚滚洪流下,千万个时间线里,无数的远方和人们、过去和未来,转徙千里,都于此延伸扩展交织。这个来自上世纪的图书馆红砖砌筑,当阳光铺洒,绿植葳蕤生长,它与海为邻,在次第消失的闽南景观中,矢志不渝地延续记忆中的岁月张力。

铜陵老馆是独一无二的地标,陈旧的水磨石阶梯,复古的菱形青白砖,泛黄的贴面藤编桌椅,它树荫蔽日、环境清幽,藏书八万册,还保留着拉抽柜和手写的借书卡,尽管这种图书馆管理书刊借还的方法早已被更新迭代。“台湾资料室”“黄道周研究室”是它独有的设置,墙上用繁体字写的“向台湾兄弟问好!”无声地诉说着两岸一家亲。

我经常自带一壶枇杷花茶,在对窗的位置静静地看一下午书,偶尔也敲键盘码字,抬头便是用繁体字写的灰底大红的“东山”二字。图书馆经常一下午也没有几人到访,仿佛是只属于我的一方小天地。

每到一个城市,我都会尽可能地走遍所有的图书馆。国图永远有考公考研做学术的人,位于闹市,一座难求;天津滨海图书馆是我见过最美的图书馆,34层书山常使我感叹人生忽如寄,望而生畏。这么一座闽南小图书馆,它不是最独特的,甚至几近停止运营,却在我人生的一个新阶段给了我新的安宁和勇气。

夕阳西下,出了图书馆,走出上个世纪,就可以走进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顶街。顶街巷子错综,但处处相通,有人不知道它,有人找不到它,但如果找到了,就可以找到闽南靠海古厝,看到坐在门槛纳凉的老人、放学归家的孩童,还有慵懒假寐的肥猫,它容纳了逐渐被遗忘的历史,还容纳了海岛上最文艺的创意,容纳了所有浮躁的灵魂在此休养生息。

顶街不似南锣鼓巷那般游人如织,也不像太平街、户部巷那样修葺规整,遑论如三坊七巷那样有逛不完的繁华……但是顶街的尽头,可山可海。你可能走进关帝庙内,感受剪瓷雕、金木雕、石雕、黄金漆画等闽南传统工艺的魅力。你可能登岵嵝山走向文公祠,门口有一棵树,人间的心愿红幅随风摇曳,南望天台上可以俯瞰半边小镇半边海,感受日落橘子海的温柔。迟日江山丽,白昼渐长,时间还绰绰有余,你也可以继续走到团结路,吃到咸甜口的麦仔煎、烧腱灵、猫仔粥、沙茶面、手工麻糍……这个季节的海风是最舒服的,没有盛夏的黏腻,也不似冬天凛冽,无限春风来海上,带着温柔和希望,闽南的人间,自顾自在地喜悦着。

生活和工作总避免不了走弯路,化用赫尔曼·黑塞在《悉达多》中说的话,“我们这一生,要自己上路,路过踌躇满志,路过困顿怀疑,路过傲慢无礼,路过世俗功利,路过爱与不爱,路过幡然醒悟,路过接受理解,路过自己的一生”。此去经年,我们路过不一样的人间,路过不一样的自己,终将寻觅到此心安处。以前我行过无边光景,毕业回归故里,因工作缘故,我的足迹遍布全市各县区,回头发现,闽南时时新。

一阵春雷一阵雨,一场春雨一场暖。惊蛰之雷,雷乃发声,春暖日益增长,催发绿树遍野、百花争胜,万物纷纷拔节生长,展现复苏的欢欣。周日返程,我行驶在吹面不寒杨柳风之中,春幡春胜,惠风和畅,人间已多青绿,一路上入目的是疏港路两旁盛放的火红木棉,还有远处公园里缚哨带响的各色风筝,映照着火烧云,我的世界在闽南小岛的万次春和景明中砉然中开。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