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7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1版:要闻

追寻闽南文化的中原根脉

漳州市“寻访陈元光入闽开漳文化足迹”主题调研采访团走进河南固始

漳州市“寻访陈元光入闽开漳文化足迹”主题调研采访团在固始采访 本报记者 李林 摄

本报讯(记者 杨瑞)1300多年前,陈元光追随父亲归德将军陈政,举家奉诏从祖籍地河南光州固始一带南下,平定泉潮间“啸乱”,传播中原文化,并创建漳州,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7月30日至8月2日,漳州市“寻访陈元光入闽开漳文化足迹”主题调研采访团走进固始县,通过实地调研、见物访人的方式,回望千年历史,追寻闽南文化的中原根脉。

固始县位于河南省东南端,豫皖两省交界处,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千百年来,河洛文化、吴越文化和荆楚文化在此激荡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豫风楚韵”,孕育了“开漳圣王”陈元光、平闽“佘太君”魏敬、闽王王审知等历史人杰。采访期间,采访团先后来到陈氏将军祠、安山奶奶庙、固始根亲阁、三王(王潮、王审邽、王审知)纪念馆、唐人寻根楼等地,重温陈元光以及其父陈政、祖母魏敬率兵“戍闽粤、开漳州、固闽南”的历史,了解固始四次移民南迁的深远影响,以及固始根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成果。

多年来,固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根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播。2008年,第一届“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召开,揭开了固始根亲文化研究和宣传的序幕,也促成2009年第一届“唐人故里·闽台祖地中国固始根亲文化节”的举办,并在县委领导下成立正科级根亲文化发展中心。近年来,陈氏将军祠、安山奶奶庙、固始根亲阁、三王纪念馆、唐人寻根楼等固始根亲文化展馆的建成,对当地根亲文化的研究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其中,陈氏将军祠,又称陈元光祖祠,由“开漳圣王”陈元光孙子陈酆于唐天宝年间回乡修建,迄今已1200余年,是广大群众、闽台同胞、海外侨胞寻根问祖、祭拜先祖的必到之地;安山奶奶庙,又称云霄庙,坐落于固始县安山森林公园主峰浮光峰顶,供奉的“大山奶奶”为陈元光祖母、晚年率军入闽息乱安邦的巾帼英杰魏敬。

如今,根亲文化已成为当地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超过10万人次的海内外宗亲回固始拜谒先祖、捐资助学、兴业发展。固始也被誉为“唐人故里,闽台祖地”,被授予“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大根亲文化圣地”,固始根亲阁被全国台联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称号。作为固始根亲文化的开创者,固始县根亲文化研究会原会长陈学文研究根亲文化已四十余载。在与陈学文的对话过程中,采访团成员听其畅谈固始根亲文化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筚路蓝缕。陈学文表示,挖掘好、宣传好、传承好根亲文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了解、学习、传播陈元光入闽开漳的历史,可以让我们贯通古今、鉴往知来。虽然陈元光距离我们已经超过1300年,但他的军事能力、推动民族文化认同的做法、推广中原农耕商贸的举措等,依旧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相关链接>>>>

固始县情简介

固始县域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筹建处),人口180万,是河南省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劳务大县,是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加快发展的十个中等城市之一。先后获得中国金融生态县、中国食品工业强县、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柳编之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荣誉称号。

固始地处江淮之间,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湿润区,气候学上的零度分界线压境而过,气候温和,兼具北国之雄、南国之秀,被誉为“北国江南、江南北国”。

固始古为番、蓼、蒋等国,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刘秀取“欲善其终,必固其始”之意,封大司农李通为固始侯,固始因此得名,建县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历史因缘,固始曾有四次大规模移民南迁,成为中原地区向闽粤赣乃至台湾一带移民的肇始地和集中地,尤其是唐初陈元光父子、唐末王审知三兄弟率众大规模移民影响最为深远。两次移民为东南沿海带去百余姓氏、数万先民,使中原文化、农耕文明和社会管理制度得以南传,对于开发建设闽地及东南沿海诸省、奠基海上“丝绸之路”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本报记者 杨瑞 整理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