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如今,行走在漳州的广袤乡村,处处涌动着文明之风,焕发着生机与活力。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新画卷正徐徐展开。而这背后少不了中国银行漳州分行(下称:漳州中行)的倾力支持,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点点星火在画卷中显得格外耀眼。
近年来,漳州中行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积极履行国有大行责任担当,以“聚焦重点领域,创新产品,改善服务,实现涉农贷款投放稳步增长”为发展方向,为漳州乡村振兴提供强劲、高效的金融引擎。
1
创新信贷产品 金融活水润乡村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为更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漳州中行大力发展乡村普惠金融,创新金融产品,强化科技金融水平,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
因地制宜推新品,真金白银惠三农。漳浦县自然资源丰富,有山有海有林有田。对此,漳州中行依托金融科技优势,根据漳浦县的乡村产业特色进行量身定制,推出特色服务方案“商E贷·金浦花木贷”及“商E贷-漳浦水产贷”,为依法注册从事花木种植、销售和水产养殖、销售的个体工商户,结合其流水销售情况,提供金融服务支持。
种植养殖融资难,差异化授信破困局。在实地调研中,银行工作人员还发现,当地种植户和养殖户常因缺乏传统抵押物和经营流水资料等原因,而难获贷款支持。为此,漳州中行从客户需求出发,定制差异化授信政策,以信用方式准入客群,现场核实其经营流水情况;并对营业年限、销售负债比等核心指标也作出较大调整,大大降低准入门槛,实现“真经营 就可贷”的产品理念。
此外,在我省启动的“深耕‘土特产’ 贷动大‘闽’生”的专项行动中,漳州中行更是精耕细作,围绕漳州各地的地理标志,积极拓展客户,加大对各县域特色产品的信贷支持力度,为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今年以来,该行已累计投放涉农贷款超20亿元。如今,来自中行的每一笔贷款都如同春雨般滋润着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
2
提升服务质效 打通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漳州中行始终践行金融为民的初心,不断优化服务,全力打造“有温度、有担当、有特色”的金融服务,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金融服务无死角,乡村振兴有中行”。
乡村金融服务点是加强金融机构与乡村基层组织、村民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的桥梁,也是提高金融服务便民程度的重要载体。目前漳州中行已陆续在全市各级行政村建设“农村普惠金融支付服务点”(原“助农取款服务点”)678家,配置移动POS机678台,年交易笔数超百万,交易金额超3亿元,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了“足不出村,即能办理”的便捷金融服务,满足农村居民用款需求。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为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质效,漳州中行普惠金融事业部(乡村振兴金融部)定期召开业务培训,宣导乡村振兴政策、产品服务、营销拓展及风险防控等内容。并积极参与由人民银行漳州市中心支行、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联合开展的“百镇千村金融行 赋能万户新农人”工作,选送行内优秀客户经理加入“金种子”金融教育讲师团,为漳州市新农人送知识、送政策、送服务。
3
聚焦重点领域 汇集合力促振兴
从“一张蓝图”到“一幅实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光靠一方之力还远远不够。为此,漳州中行紧密联结政府、银行与企业等多方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从多方面入手,推动乡村经济全面蓬勃发展,为农村地区的繁荣与进步贡献更大力量。
紧抓时代机遇,为企牵线搭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开幕期间,中国银行助力举办了第三届消博会的配套活动——“中银e企赢”跨境供需对接会,向八方展客提供了多元化、全方位的对接平台,为海内外企业提供了“云对接”渠道。漳州中行敏锐捕捉机遇,力荐诏安县某食品有限公司亮相对接会,最终成功撮合企业与4家合作公司签约,携手共创辉煌未来。
助力稳岗扩岗,铺就梦想之路。在促进涉农小微企业稳岗扩岗、助力人才就业方面,漳州中行同样不遗余力。该行结合“惠如愿·千岗万家”活动,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精心策划促就业主题活动,以金融服务支持“灵活就业、灵活用工”,为新市民群体铺就了一条通往梦想的道路。不仅如此,漳州中行还积极参与由漳州市人才办、人社局等部门联合主办的“就业夜市”活动,中行工作人员热情地向现场的招聘用工企业介绍“惠如愿”系列普惠金融产品及政策,引发现场企业的热烈反响。
深化漳台农业合作,架设金融桥梁。该行着眼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注重落细落实,加强政策引导,深化漳台农业合作发展,持续加大对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花卉集散中心等产业园区的金融支持力度,开通授信绿色通道,打造高效审批和利率优惠的专属绿色通道,进一步提升对台金融服务便利化,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满意度,为两岸农业合作架起了一座坚实的金融桥梁。
乘风筑势,步履不停。未来,漳州中行将继续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充分运用金融工具支持涉农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方位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金融支撑。
◎本报记者 闫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