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8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1版:要闻

南靖山城镇:服务种养加项目 书记按下“快进键”

⊙本报记者 吴荣光 郑来珍 陈细慧 文 梁健 图

余智勇(中)现场察看图美黑水虻养殖项目建设进展

炎炎盛夏,烁玉流金。南靖县图美黑水虻养殖项目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挖掘机、搅拌机有条不紊地作业,施工人员不惧“烤”验,顶着烈日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这个项目的进度是山城镇党委书记余智勇近期最牵挂的事项之一。7月22日上午,余智勇又一次来到现场察看。

“目前,4000平方米的黑水虻自动化养殖车间已经进入桩基混凝土浇筑阶段,自动化养殖设备也已经订购,正在生产制作中。”见到余智勇,项目业主陈武山赶忙汇报起项目的进度。“要双管齐下,加快厂房标准化建设,同步推进设备安装,确保建设和投产无缝衔接。”余智勇指着项目图再次叮嘱。

图美黑水虻养殖项目是山城镇为探索生态循环种养加模式而引进的一个重点项目,于今年6月26日确定落地,旨在利用黑水虻取食餐厨垃圾、禽畜粪便,将其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昆虫蛋白源饲料,推进“有机废弃物+资源化产物+生态农业”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带动周边水产养殖、鹌鹑养殖、蛋鸡养殖等产业发展,实现餐厨垃圾、养殖粪污处理与产业发展“双提升”,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其实,余智勇心里还有一笔细账——根据产能测算,该项目投产后,每天可处理餐厨垃圾20吨,这足以将山城镇的全部餐厨垃圾成功转化。

在余智勇的带领下,镇村凝聚合力,加强协调配合,短短20天就完成项目选址、设施农业用地备案、征迁等工作,顺利开工,刷新了“山城速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原以为打了漂亮的第一仗,项目将稳步推进。不承想,开工短短一周,就遇上了难题。

“有机肥生产车间施工在即,但建设用地上1000多株紫花风铃木还没有迁移。”陈武山向余智勇道出了难题所在。原来,黑水虻养殖项目征迁涉及种植户戴林斌刚嫁接不久的6000余株紫花风铃木袋苗。

“征迁工作要有‘温度’,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才能跑出‘加速度’。”这是在基层工作多年的余智勇总结出来的征迁经验。项目选址确定后,他充分考虑种植户的实际需求,第一时间找林业专家了解紫花风铃木对种植环境的要求,在全村范围内寻找合适的移栽地点,并拟定青苗赔偿、搬迁费用补偿方案等。做足前期准备后,他还主动前往种植户戴林斌家中做工作。戴林斌爽快地签下了协议,随即迁移了4000多株苗木,为黑水虻自动化养殖车间腾出了建设用地。

针对剩下苗木未迁移的问题,余智勇马上和戴林斌取得联系。经了解得知,刚嫁接不久的紫花风铃木在移栽过程中根系和新芽容易受损,再加上连日高温,此前迁移的苗木中有五六百株长势受到影响。“眼下直径6-8厘米的紫花风铃木市场价每株高达600元,剩下的马上移栽势必影响成活率,我担心损失会很大。”戴林斌说出了心里话。

项目建设迫在眉睫,但也不能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您先别担心,我来想想办法。”一番思索之后,余智勇致电山城林业站高级工程师张宝初,邀他到现场商讨解决方案。

“根据天气预报,受台风影响,近几日会有降雨,气温也会有所下降,可以抓住这个时机进行移栽。因为移栽过程根系受损,所以浇灌的时候树干也要喷水,确保水分充足。”通过现场考察,张宝初列出了袋苗移栽方法和后续管护的注意事项。

“您这么一说,我心里就有底了,我会抓住这次降温降雨的好时机尽快移栽。”消除了心中顾虑,戴林斌紧锁的眉头舒展了。紧接着,余智勇还周到地安排有关人员帮忙做好苗木迁移工作。

项目建设的棘手问题顺利得到解决,陈武山不禁上前同余智勇握手言谢:“你们把‘妈妈式’服务精准落到企业急需处,那我们更要盯紧项目进度,争取8月20日试投产,早日产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