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防溺水,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7月11日至8月9日,漳州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先锋队——市曙光救援队,奔赴全市11个县(区)及5个开发区(投资区),巡回开展2024年漳州市“少年儿童防溺水公益培训”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期间,市曙光救援队同步在各地投放公益救生圈,实现主要河流水域全覆盖,进一步织密生命安全保护“网络”,全面守护全市人民的生命安全。
今年面向全市
扩大救生圈投放范围
“公益救生圈可在拯救落水人员时应急使用,这次投放的救生圈是由4家爱心企业共同出资捐赠的,共350个,价值近4万元。”市曙光救援队队长陈建武介绍,2023年8月10日,市应急、住建、园林等多部门与市曙光救援队联合发起“‘圈’护生命,‘救’在身边”水域生命守护计划,在北江滨公园中山桥头举行公共区域安全防护宣传活动,并同时在九龙江河道两侧及周边涉水危险区域放置总价值6万余元的救生圈600余个。
今年,市曙光救援队将放置公益救生圈的这一举动辐射至全市更大范围,实现各县区主要河流水域全覆盖。“投放救生圈这一举动,也是旨在提醒大家要切实增强防溺水意识,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他们是溺水的多发群体,家长、学校、社会等多方面都应加强教育防范,从而避免悲剧的发生。”陈建武表示,万一出现溺水事故,现场目击者可以第一时间取下放置在河道沿岸的救生圈,将其抛至河里进行救援,救援人员也可利用救生圈下水救人,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能起到一定的安全保护作用。
公益救生圈的反光材质在夜晚也能反射光亮,既确保应急使用时能够快速获取,也增加被落水者发现抓取的概率,从而为救援争取更长的时间。今年5月的一天晚上,有一名男子不慎落入九龙江中,幸好遇到一名夜钓者,其取下公益救生圈,及时投入水中对男子进行救助,后男子被闻讯赶来的民警、医护和救援队人员合力救回岸上,最终成功脱离生命危险。
“在这件成功救援案例中,救生圈是重要功臣之一,因为发生溺水身亡的时间往往非常短暂,一般情况下,落水后4至6分钟即可发生脑缺氧及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最终可能导致死亡。”陈建武解释道,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正确的救援措施,便有可能挽回生命,特别是如果能在事发30秒内进行有效救援,可以大大增加落水者生存的机会。
救生圈是生命的保护圈
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维护
一年时间过去了,去年那些放置在九龙江沿岸的救生圈状况如何?它们的使用情况怎样,是否出现人为损坏或丢失?
带着上述疑问,记者前往一探究竟。只见在九龙江河道两侧每相隔一段距离,便有一个橙红色的应急救生圈醒目地悬挂着。“投放后的一年来,市民对公益救生圈的保护维护做得还算不错,总体保存率达90%以上。”陈建武告诉记者,救援队队员在巡逻时有时会发现,某个位置的救生圈不见了,疑似丢失,当时觉得有些郁闷,没想到在过几天后的巡逻中看到,之前“丢失”的救生圈居然又“冒出来”物归原位,这让大家分外欣喜。
“我们分析,可能是有周边群众发现险情而临时借用,使用完毕便及时归还。”陈建武表示,能够让公益救生圈物尽其用,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他们当初组织投放的初衷和目的。
今年这批公益救生圈的投放,在全市主要流域形成了一道橙色的“生命防护线”,将有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救生圈是紧急情况下生命救援的重要设施,是意外溺水者的‘救命保护伞’,千万不可挪作他用。”陈建武呼吁广大市民共同参与管理维护,保护救生设备,“如果发现有人偷盗或损坏,请及时制止或报警”。
☉本报记者 李润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