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浪炣菜脯,好吃毋分某……”“娶著好某来理家,娶著荏某来擔枷……”自今年5月以来,视频博主“东山岛阿铸”在网络平台上持续推出“巷口的‘阿嫲’”系列视频。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让97岁高龄的奶奶赢得了大批粉丝的喜爱,也让东山县流传已久的民谣谚语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已发布的五十多期视频中,“巷口的‘阿嫲’”系列并未依赖于精心设计的剧本或华丽的镜头切换,而是更多地聚焦于捕捉生活中最质朴、最真实的瞬间。视频中的祖孙对话仿佛就是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片段,却又精准地展现了老人的慈祥与智慧,令众多网友纷纷感慨:“尽管听不懂方言,但那份亲切感却油然而生。”
以“爱与诚” 解锁流量密码
“巷口的‘阿嫲’”自上线三个月以来,已收获上万点赞,上千条的留言与私信。看着突如其来的流量升温,背后是“东山岛阿铸”不间断的试错与探索。
“没有剧本,也没有事先排练,‘爱与真诚’才是穿透屏幕、触动人心的‘不二法门’。”“东山岛阿铸”原名许鸿铸,他的身份多样:创业者、Vlog视频博主、东山文化的守护者……而视频中的“阿嫲”正是他的奶奶黄亚微。在每一期视频中,“阿嫲”所吟唱的民谣与脱口而出的俗语,都是黄亚微作为讨海人与搬运工出身所积累的丰富人生阅历的自然展现。
对于短视频拍摄,许鸿铸已与之相伴六七年之久。在“巷口的‘阿嫲’”系列推出之前,他已在平台上发布了多个系列视频。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天马行空的创意,更是对当下幸福生活的深情致敬,然而这些诚意之作却未能在大数据的洪流中激起太大波澜。直到一次无心插柳,为许鸿铸的创作之路点亮了新方向。
今年4月的一个清晨,许鸿铸如常回到父母家探望年迈的奶奶。或许是灵感突现,他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用视频记录下这温馨的瞬间,并分享到自己的视频号上。在当天的视频中,网友以镜头所见为第一视角,在家门口偶遇了正在休憩的奶奶。
得知奶奶午饭想吃芦笋炒虾仁后,许鸿铸立刻前往市场选购食材,并亲自下厨烹饪。当这道心心念念的美味佳肴端上桌时,奶奶并未急于品尝,而是先夹起一块嫩笋递到镜头前,轻声细语地说:“憨孙,‘阿嫲’夹点给你吃……”
视频发布后,短短数小时内浏览量便迅速破万。视频中家长里短的祖孙对话,迅速引发了观众的共鸣。特别是“阿嫲”喂“憨孙”吃菜的一幕,成为视频的点睛之笔,让众多网友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被奶奶疼爱的孩子。
许鸿铸表示,对于自己在网络上的走红,奶奶至今仍一无所知。他向记者透露,奶奶的每一句对白都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每一句妙趣横生的民谣俗语,都是她历经沧桑后的智慧结晶,因此才能让人回味无穷。
用“心与情” 挽留乡愁记忆
“‘阿嫲’记忆中的歌谣俗语,是对铜山文化和历史记忆的一种生动呈现。通过这些细微的线索,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段历史,洞悉一个时代的风貌。从《尾查囝》《桌布歌》《无骨歌》到那些既熟悉又叫不出名字的无名歌谣和俗语,每一期的视频,许鸿铸总是在不经意间,巧妙地展现着东山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东山岛阿铸”最新一期的视频中,“阿嫲”在品尝巴浪鱼时,顺口说出了一句民间俗语:“巴浪炣菜脯,好吃毋分某(妻子);菜脯炣巴浪,好吃毋分翁(丈夫)。”这句话大意是,巴浪鱼与老菜脯这两道最质朴的日常食材,在东山人巧妙的搭配下,味道变得格外鲜美,如同山珍海味一般。无论是丈夫还是妻子掌勺烹饪这道菜,谁做了谁就有优先品尝的权利,往往等对方发现时,巴浪鱼已被吃得一干二净。这句充满趣味的俗语,不仅展现了东山独特的家乡风味,也让人感受到东山人民的生活智慧与幽默。
谈及创作团队,许鸿铸笑言:“虽然我没有正式的拍摄团队,但我身后却聚集了一群同样热爱家乡文化的智囊团。”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加入了铜山古城文化发展促进会。这个组织不仅为他提供了深入了解东山文化的平台,还让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
随着“阿嫲”系列视频的持续走红,文促会的前辈们给予了许鸿铸极大的支持与鼓励。他们不仅为视频内容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与指导建议,在将那些艰深晦涩的闽南语翻译成普通话时,深谙闽南语文化的文促会成员杨慧慧更是给予了许鸿铸巨大的帮助。
“敬老爱老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人们的话语中蕴含着历代生活经验的智慧和精华,听起来就让人信服,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许鸿铸表示,他希望通过“阿嫲”的声音,让这些即将被遗忘的人生智慧再次焕发光彩,让它们“活”起来。同时,他也希望借助这股力量,让东山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随着互联网的浪潮传播得更远、更广。
☉本报记者 许文彬
通 讯 员 欧东茵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