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电信网络诈骗如同隐匿于虚拟世界的“黑手”,时刻威胁着市民财产安全。为此,我市公安机关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行动。其中,通过拨打电话的方式向广大市民普及防骗知识,提醒市民提高警惕,防范各类诈骗手段,成为主要方式之一。这本是一项充满关怀与责任的举措,却在实际操作中遭遇到“尴尬”局面。
记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部分小心谨慎的市民在接到民警的反诈骗预警宣防电话时,由于对陌生来电的警觉性较高,误将这些来自警方的重要提醒当作诈骗,直接挂断或拒绝接听。这一现象也让反诈骗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随着市民防诈意识提升
反诈宣传遭遇“甜蜜”负担
“那天我正在忙工作,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社区民警,要给我讲反诈骗知识。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诈骗电话,没等对方说完就挂掉了。后来听朋友说起,才知道可能是真的警察。”家住龙文区的郑女士遇到的这种情况并非个例,不少市民表示,由于平日里对陌生来电保持高度警惕,接到此类电话时往往会不假思索地拒接。
市民罗先生告诉记者,他不久前接到辖区民警电话,要求添加微信好友,并通过视频宣讲反诈骗知识。“我当时又犹豫又忐忑,既怕对方是骗子,又觉得对方说得很诚恳,就先按对方要求操作。”罗先生回忆,对方和他视频了两分钟,主要提问了一些反诈骗的问题。挂掉电话后,罗先生越想越害怕,担心对方如果是骗子,会不会通过AI换脸技术,盗用自己的面部信息从事违法犯罪行为。罗先生立即拨通110,向对方核实,在得到民警肯定的答复后,罗先生悬着的心才放下。
为了进一步探究原因,记者向市反诈骗中心的民警进行咨询。
“我们的民警在拨打预警宣防电话时,都会第一时间表明身份和来意,但由于现在越来越多市民防诈骗意识的提升,反而导致我们的宣传工作遇到‘甜蜜’的负担。”市反诈骗中心民警告诉记者,为有效应对这一情况,公安机关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方面,他们加大对反诈骗预警宣防电话的标识和说明,在拨打电话时,除了清晰表明身份和来意,还会提及市民所在的社区等具体信息,增加可信度。同时,通过短信提前告知市民可能会接到反诈骗预警宣防电话,提醒市民留意接听。另一方面,公安机关加强与社区、企业、学校等单位的合作,组织民警赴社区开展面对面的宣传活动,举办反诈骗知识讲座,现场解答市民的疑问;走进企业,在员工培训中加入反诈骗内容,并通过企业内部通讯渠道传达反诈骗宣传信息;深入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学生将反诈骗知识传递给家长。
此外,公安机关还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生动有趣、易于传播的反诈骗宣传视频和图文资料,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广泛传播,扩大反诈骗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接到反诈宣防电话
有疑虑可拨打110进行核实
尽管市反诈骗中心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但是仍有部分市民对此存在疑虑。市民张先生表示:“虽然知道有反诈骗预警宣防电话这回事,但现在诈骗手段花样繁多,谁能保证这些所谓的宣传电话不是新的诈骗方式呢?”
针对这一问题,市反诈骗中心民警解释道:“我们的反诈骗预警宣防电话都是通过正规的办公电话拨打的,绝不会要求市民提供个人银行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如果市民对接到的电话存在疑虑,可以拨打110进行核实。”
“市民如果对反诈骗预警宣防电话存在误判的,正好说明这项工作还需加强,以提高大家对诈骗手段的认知水平和辨别能力。公安机关在开展反诈骗宣传工作时,也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家住芗城区的陈先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社会各界都应积极参与到反诈骗工作中来,社区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居民普及反诈骗知识;学校可以将反诈骗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从小培养学生的防范意识;企业可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警惕性。“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防范的良好氛围,才能真正构筑起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坚固防线。”陈先生说。
大家齐心协力
才能让电信网络诈骗无处遁形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了解到一些成功案例。市民温女士在接到反诈骗预警宣防电话后,认真听取民警的讲解,并将所学知识牢记于心。不久后,她接到一个冒充银行客服的诈骗电话,对方以账户异常为由,要求她提供个人信息和验证码。刘女士立刻想起民警的提醒,果断拒绝对方的要求,并向公安机关报案。正是由于反诈骗预警宣防电话的预先提醒,刘女士才得以成功避免财产损失。
像刘女士这样成功避免财产损失的案例还有很多,因此,误判反诈骗预警宣防电话,反而会错过获取重要防骗知识的机会,从而增加遭受诈骗的风险。“广大市民应保持理性和警惕,但不要过度紧张和排斥陌生来电。在接到自称是公安机关的电话时,不妨多听几句,通过对方的语言表达、内容逻辑等方面进行初步判断。”市反诈骗中心主任郑丽新表示,同时,公安机关也将进一步优化宣传方式,增加与市民的互动和沟通,让反诈骗宣传工作更加深入人心。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公安机关、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共同努力。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让电信网络诈骗无处遁形,守护好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报记者 李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