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6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6版:教育周刊

老师们利用暑假开展家访,与家长和孩子们进行了一场心与心的沟通——

敲开“家门” 打开“心门”

东山一中附小老师开展暑期家访,与家长谈心。

为进一步促进家校共育的有效衔接,形成教育合力,暑假期间,老师们走进学生的家中,围绕暑假安全、“双减”政策、学生资助、心理辅导及家庭教育等重点工作开展暑期家访活动,与家长和孩子们进行了一场心与心的沟通。

心理沟通

帮助孩子重塑信心

家访对于许多班主任而言,既是一项常规的工作,又是一件常做常新的工作。

“在家访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还要和家长进行更多的交流,让家长也有意识地参与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来,这样教育才能形成合力。”东山一中附属小学张桦老师是一名教坛新兵,她在今年暑假期间进行家访时,有了不少新的收获。

张桦告诉记者,小语是班上特别安静的一个女孩,脸上的笑总是有些拘谨,不像别的孩子那样落落大方。通过这次家访老师了解到,小语的爸爸妈妈在小语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家长因工作原因常年在外地,小语与舅舅一家共同生活。“小语比较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张桦说,上个学期小语成绩下滑时,她妈妈也希望和孩子沟通。可是刚一开口,小语就产生对抗情绪。小语认为妈妈不信任自己,只会打压自己,拒绝沟通。

家访时,张桦听小语舅舅说,孩子回家吃完饭就躲进房间玩手机,不爱和他们说话。有时发现孩子半夜还在玩手机。“难怪小语上课的注意力不集中,爱开小差。”张桦说,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小语的身心健康。为了帮助小语尽快调整状态,张桦耐心地与家长商量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计划:一是从限制手机使用时间开始,先是每天半小时,到每天15分钟,到周末15分钟……逐步引导小语减少对手机的依赖;二是小语基础不够扎实,成绩波动大,一旦成绩下滑就容易对学习产生抵触的情绪。所以,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不要等到孩子成绩下滑再指责孩子。建议家长和小语一起细分学习目标,多加鼓励,帮助孩子重塑信心。

“通过此次家访,我们与小语的家长达成了共识,决定共同努力,帮助小语克服当前的困难。”张桦说,家访是互相倾听和交流很好的时机,在去小语家之前,她阅读了一些关于学生心理调适的文章,并与科任老师提前做好家访提纲。那天家访结束时,小语的家长十分激动地握住了老师的手,并表达将更加关注孩子的成长。

对话家长

让孩子自由生长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受教育者,家访是全面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在龙海一中陈惠贤老师看来,家访可以发现一些平时发现不到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需要等家里人睡觉了才能开始写作业,有的同学会因家庭生活条件不如其他同学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同学表面自由散漫,实则在家默默用功自律有加。

陈惠贤是龙海一中八年(5)班的班主任。该班一位男同学姓康,平时在班级比较自由散漫,可是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通过暑假家访后,陈惠贤发现,原来这位同学假期在家里是有很强的上进心和自律性。“他把每天的时间做了科学的安排,早上6点多起来跑步,然后上网课,下午午休后和同学一起去打篮球,晚上回家继续学习。”假期刚过一半,康同学已经把刚刚初中毕业的哥哥的中考练习题刷去了一大半。陈惠贤感慨说,只有走进孩子的生活,才能发现孩子不一样的一面。

老师们的切身感受,映照着家访的意义。这也深深启示参与家访的老师,通过与学生面对面,心贴心交流,才能打破原有的壁垒,相互理解和尊重,开始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懂得和理解才是教育的起点,我们班有一些成绩较为落后的同学,其实他们有一定的厌学情绪。”陈惠贤说,通过家访,在和家长的深入交流和不断沟通中,老师们发现家长其实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又因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而深感焦虑。

家访中,老师们与家长、孩子一起商量,共同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鼓励他们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郭同学,喜欢艺术,可是没有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担心会浪费时间、影响正常的学习。“大家一起坐下来,耐心地互相倾听,最后才能把心里真正的想法说出来,找到一个平衡点。”通过沟通交流,家长愿意重视孩子的兴趣爱好,着重培养,为今后考艺术院校做好准备。

陈惠贤认为,家访中一次真挚的握手、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场真诚深入的促膝谈心,都可能是孩子打开心扉的一次契机。家长们要相信,有的孩子只是在学习上暂时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老师和家长如果真心信任他们、鼓励他们,也许很快就能看到孩子的进步。

家访不仅有助于促进交流、加深理解,也能让教育理念与方法变得更加鲜活、更为温暖。陈惠贤说,家访工作虽然琐碎而繁重,但是老师通过家访,可以重新认识学生、发现学生,往往能进一步影响学生、改变学生。

据介绍,此次家访实行全覆盖活动,老师们深入紫泥镇、海澄镇、榜山镇等多个农村家庭,与家长针对学生的作息时间、手机使用时间、防溺水、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进行访谈交流,提醒家长要切实履行监护职责。“我们会继续做好家访工作,注重家校合作、家校共育,在假期里修好‘必修课’,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好老师。”陈惠贤说。

☉本报记者 苏水梅 文/供图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