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曾经在哪里读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作者将自己生命中的几个安静的片段珍藏起来,当自己对眼前的生活感到无所适从的时候,他便把自己沉浸在安静的回忆中,让内心变得宁静。而他所谓安静的片段,也不过是他曾经躺在轰隆隆的火车上看了一个晚上的《呼啸山庄》、在某天蹲在地上看母鸡下蛋等诸如此类。我当初是不理解的,并非不理解他对于这份安静的享受,而是不太明白这样的安静究竟能给予他怎样的力量。
直到某天我终于也被日复一日的琐事填满后,我的心灵缝隙里终于也有了类似的安静时刻。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如是说。
那节语文课老师问我们对《归去来兮辞》中哪句话最有感触?“园日涉以成趣”这句话一下子就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我想到的是亦乐园,记得每次登山,问候每一朵不期而遇的小花,看她们和旁边的小草,在晚风中摇曳,在夕阳下闪着金光,在细雨中跳跃,甚至是在满月从海上升起来的时候她们也是那样悠悠然。我总是想到顾城的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于是我也那样站在那,感受这种纯粹简单的美好,感受这种沉静安谧的慰藉。在亦乐园的那些时刻便是独属于我的安静时刻了,沉静又不乏欢腾,相似又不乏变化,平常又不乏惊喜。但是这位曾经常常去拜访的朋友,最近却也被我冷落了。
老师说,自然不仅能给予人以慰藉,还会给予人以启示。就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曾说“在满园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这便是自然给予史铁生的思考,也是这样的安静时刻给予他的力量——生命的力量。与其说是地坛给予史铁生以生的思考与力量,不如说是地坛里那些充满生命力与故事的事物让他以旁观者的身份获得更理性的对于自己生命的反思。而那些充满生命力与故事的事物,就包括地坛里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以及那些承载着故事的遗迹和路过的人。
我想到的另一个“园”,也是给予我生命中安静时刻的净土,便是我们宿舍的阳台。我喜欢一个人待在阳台,也许是在六楼的缘故,“风景这边独好”。夜里,宿舍里灯火通明隔绝了夜的黑与凉意,明亮中又溢出温暖的笑声。而我喜欢一个人,一本书,一盏灯,一把椅,来到外面这片方寸之地,再次躲进夜色里,再次将夜的凉意拥入怀中,让心潮随书中人物的命运起伏而波涛汹涌。偶然被一阵“噼里啪啦”的震响惊醒,抬眼,江岸烟花绽放,似繁星飞天又落地;回眸处满月映天,流云闲舞,我知道牧云的风要将她们带到另一片月光下。自然的恬静与闲适,慰藉了平日的琐碎与烦恼,净化了沉重的心灵,让人忍不住想高声呐喊,展翅翱翔。
无论是“亦乐亦乐,人与人亦乐,人与自然亦乐”的亦乐园、让史铁生重拾生的希望与力量的地坛,还是仅方寸大小却容纳了我的呼吸与思考的阳台,这些“日涉以成趣”的“园”带给我那些生命中的安静时刻,时时提醒我再慢一点,再细心一点。
(指导老师:高良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