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咸菜炒肉、香气四溢的咸菜炒饭、令人垂涎的大肠咸菜火锅……在漳州老百姓的餐桌上,芦溪咸菜以其独特的风味,广泛融入各式佳肴之中,令人回味无穷。近日,平和县芦溪镇蕉路村咸菜厂顺利通过市场监管部门SC认证审核验收,并取得了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核发的SC食品生产许可证。这张“入场券”标志着芦溪咸菜获得了商超准入许可。可以说,芦溪咸菜由此迈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有望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显著的优势和加速发展的动力。
传统名菜 一度陷入瓶颈期
作为芦溪镇的“三宝”之一,芦溪咸菜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芦溪咸菜选用品质好、霜冻过后的芥菜,通过独特的腌制方法制作而成。这使得芦溪咸菜口感独特爽口,成为远近驰名的特色农产品。如今,芦溪咸菜已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芦溪咸菜腌制技艺”被列入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芦溪咸菜是闽南地区著名的传统名菜,口碑好、市场潜力大。据不完全统计,芦溪咸菜年产量可达到1000万斤以上。然而,此前芦溪咸菜主要通过家庭作坊模式进行加工,这种模式保留了手工制作的韵味,却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比如,制作环境难以统一标准,生产流程缺乏系统性规范,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加上其销售方式多为零散销售,销量也受到很大限制。这些因素都进一步制约了品牌价值的提升与销售渠道的拓展,导致芦溪咸菜不能大力推广。当然,也阻碍了当地群众通过该产业增收的能力。”蕉路村咸菜厂负责人叶海军介绍道。
“由于未能申请到相关证件,芦溪咸菜销售渠道尤为狭窄,无法进驻超市以及抖音、淘宝、拼多多等主流电商平台。该产品主要依赖口碑传播,销售区域集中于农贸市场,市场辐射范围以闽南地区为主。售价不高,收益并不明显。”阿光芦溪咸菜负责人叶勇光表示。
破题之路 实现安全化生产
芦溪咸菜抱着金字招牌,却没有真金白银的效益,难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安全化。这也成为芦溪咸菜急需破解的难题。
近日,记者在芦溪镇蕉路村咸菜厂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厂房里干净整洁,布局合理、功能明确;设有实验室、内包装车间、前处理车间、腌制车间、计量分装车间等专门区域;配备了清洗机双层修剪输送带、巴氏杀菌冷却机、咸菜拌料机、咸菜成品烘干机、咸菜成品清洗机、咸菜真空包装机等生产线……
据介绍,蕉路村咸菜厂为蕉路村公办企业。该厂占地1000平方米,总投资250万元,覆盖了生产全流程,可实现芦溪咸菜标准化加工、包装和销售。该厂不仅涵盖加工、包装与销售环节,还积极整合芦溪镇小作坊资源,接纳其按该厂标准化流程腌制的芦溪咸菜。这些咸菜需经咸菜厂严格检测与正规包装流程,确保品质达标后,才能被授予“芦溪咸菜”品牌标识,同时标注小作坊名称及SC食品生产许可证。
“为获取SC食品生产许可证,芦溪镇党委、政府积极建设蕉路村咸菜厂。与家庭作坊模式加工相比,该厂精心规划了生产流程,将砍菜、剖菜、揉搓、密封等工序分配至独立的专门空间进行。这样有效避免了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之间的交叉污染风险,保障了产品的卫生安全。在此基础上,工厂还积极推动生产方式的创新升级,将传统的手工化操作逐步转化为机械化作业,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还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确保了产品品质的稳定与供应的高效。”叶海军介绍道。
“学习蕉路村咸菜厂的生产模式,我们在包装、卫生、杀菌等方面都做了升级。这不仅提升了芦溪咸菜的产量、安全性,还拓宽了销售范围。目前我们厂的咸菜已销往四川、广东等省份,少部分则销往国外。今年已销售了近20万斤,比去年增加了几万斤。”叶勇光的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盘活资源 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标准化、规模化、安全化的生产方式,是芦溪咸菜转型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品牌特色的重点要求。”芦溪镇副镇长叶淑溶表示,取得SC食品生产许可证后,芦溪咸菜获得了商超准入许可,将进一步提高芦溪咸菜市场竞争力,助力其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健康、美味的选择。蕉路村咸菜厂通过稳定芥菜收购价格、提升芦溪咸菜销量,带动群众种植芥菜的积极性,从而实现退“果”还耕。同时,转变种植模式,从原本单一作物种植变为水稻、芥菜的轮作制度。经过试验,这一种植模式不仅更利于芥菜的生长,促进其品质的显著提升,还进一步增强了芦溪咸菜的独特风味,提高群众收入。
据了解,下一步,芦溪镇党委、政府将继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土地优势,打造200多亩芥菜种植示范基地,为群众起到示范作用,大力发展芦溪咸菜产业,实现芦溪镇的产业结构调整。此外,芦溪镇拥有古朴的老宅资源,其透气通风、冬暖夏凉的特点,孕育了芦溪咸菜的独特风味。芦溪镇也将积极盘活老宅资源,创新利用改造成腌制咸菜的场所,提升咸菜品质。
■本报记者 林露
通讯员 张芯昕 张艺芬